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探訪滕王閣與南昌起義紀念館
7月13日,我們前往了期待已久的滕王閣。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創建而得名“滕王閣”。歷史上有記載的“滕王閣”共有二座。第一座建于唐貞觀年間,位于山東滕州(今不存)。因李元嬰受封于山東滕州,故稱為“滕王”,他在滕州所建的閣因而被稱為“滕王閣”。后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都督,因思念故地滕州,故在贛江邊選址再建一閣,以為其游樂宴飲之所,這就是著名的洪州“滕王閣”。此閣因初唐四杰之首、詩人王勃所作的那篇“滕王閣序”為后人熟知,而此序也成為流傳千古的經典。閣雖不存,而詩文永傳。據文獻記載,自滕王閣建成后的上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屢毀屢建的磨難,先后共重建達29次之多,建筑規制也多有變化。現在我們見到的滕王閣,則是第29次。進入景區大門,穿過系滿紅燈籠的通道,走過一個個精美的銅像,面前便是輝煌的滕王閣。廳中的雕梁畫棟頗吸引游客眼球,而廳中最顯眼的便是漢白玉制成的《時來風送滕王閣》浮雕了。浮雕展現的是《滕王閣序》的作者王勃前往滕王閣作序的情景,只見他身穿白色長袍,矗立船頭,披風和長袍下擺隨風飄動,船下激流涌動,而他只顧抬頭眺望遠方,想必是在仔細觀望遠處滕王閣之景吧。來到二層,光線便暗了下來。這一層體現了《滕王閣序》中“人杰”的主題。正廳的壁畫是《人杰圖》,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名杰。畫中人物裝束不一,色彩鮮艷,栩栩如生。向上接著走,便來到三層。三層有著大量精美的藝術品,其中的銅浮雕《唐伎樂圖》和青銅祭器都體現出唐代的盛世升平的景象。而四層則是與二層相對的,體現了《滕王閣序》中“地靈”的主題。正廳有《地靈圖》,描繪的是江西的各個名山大川。圖中那朦朧的一座座青山,籠罩著一層縹緲的云煙,著實體現出了江西大好河山的秀美。副廳中的全息影像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向我們詳細地展現了滕王閣的歷代興廢。眼看一代代歷史上曾建筑的滕王閣經歷戰火、倒塌等災難而消逝,我們嘆息不已,而一次次新的建造技術又使我們耳目一新,嘆為觀止。據說第五層是憑欄騁目的最佳處,所以在匆匆瀏覽完五層和六層的一批批圖畫后,我們又回到了五樓的走廊上一覽贛江風貌。如此遼闊的江,江面卻是凝然不動。江水伴隨著朦朧霧氣,一眼望去,仿佛望不到邊。一陣涼風吹來,江水才微微蕩漾。江中的漁舟,兩岸的鳥鳴,更烘托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看著眼前的景象,聯想到我們此次實踐報告的目的地江西,已經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人才輩出,實是配得上“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面對這此情此景,我們不禁心潮澎湃。
時間:2023-07-25 作者:郭昊 來源: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關注:
- 安徽學子三下鄉:守望歷史,警醒未來
- 為了見證歷史,銘記和平。7月20日上午,安徽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赴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南京市南京大屠殺遇
- 07-25
- 紅色小區,綠色智能
- 為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全國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中心等舉辦的“美麗中國·青春行動”2023 年青少年綠色長征科考實踐活動的號召
-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