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傳承之燈,照池韻未來——機械學院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戲曲活化石”貴池鄉儺與“徽池雅調”青陽腔,是孕育于安徽池州且具有自己濃郁特色的古樸藝術,更是我國較為古老的戲曲。7月8日-10日,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螢火探興•皖音傳承”社會實踐小組在安徽省池州市開展儺戲和青陽腔傳承與發展社會實踐活動。
源起于根,陶染長存。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更養一方文化。實踐團隊員在走訪過程中,追尋著儺戲與青陽腔的發展足跡,更探索著這些本土戲劇對當地產生的影響。儺戲在梅街鎮的發展歷史悠久,更是與其中發展最強的劉氏家族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團結、友善、吃苦、謙讓等劉氏家風在儺文化的熏陶之下延續,儺文化也在梅街鎮劉家人的家風精神作用下代代傳承。青陽腔的形成則吸收了皖南地區民間音樂的成分,弋陽腔與當地方言及民歌小調相結合,主要靠青陽本地人薪火相傳。儺戲與青陽腔,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豐富當地人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更是在接地氣、貼民生之中促進了自身的推陳出新、不斷發展。
思驚于戲,嘆為觀止。池州市貴池區梅街鎮劉街社區副書記許鑫磊帶領實踐團的成員漫步在儺戲之鄉梅街,參觀儺文化展覽館,了解儺文化漫長的發展歷史與儺戲的表演形式。一面面大旗隨風飄揚,一張張儺面具表情各異,粗獷的唱腔,豪放的動作,行云流水又劇情跌宕,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沖擊之下,在場成員無不為之震撼。
與儺戲不同,悠揚婉轉的青陽腔則讓隊員們逐漸平靜下來。在青陽腔博物館清凈安寧的環境下,通過講解員柯敏的介紹,青陽腔的歷史畫卷在眼前鋪展開來,歌聲優美婉轉,行動流暢柔和,山水江南的細膩情感在聲音的娓娓道來中慢慢擴散開來。
情系于戲,繼往開來。實踐團采訪到了池州市非物質文化青山廟會傳承人劉國平老師。從十來歲與儺戲結緣,到如今為儺戲的傳承發展奔走四方,劉老師用“信仰”一詞形容自己與儺戲的關系。為了讓隊員們更直觀感受儺戲魅力,劉老師更是現場教學了一段《孟姜女》片段。“路途奔波不自由,雙休走過萬山愁”,隊員們青澀的聲音混著調子衍生出傳承的意味。
除了劉國平老師,隊員們還與青陽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江進老師進行了深入對話。“不夾雜一絲一毫其他想法,傳承青陽腔就是我的責任。”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江老師用一生詮釋了“責任”二字。江進老師如是說道。隊員們聽著感受著這些古老又優美的聲音,跨過千古,古人之憂,古人之樂,古人之苦,隨著歷史的變遷,表達的愈發淋漓盡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時代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走進池州,深入了解與宣傳池州本土戲劇文化,充分挖掘和運用蘊含其中的民族美學特質,這既是一次深入直觀的美育活動,更是感受民族儀式、文化自信的傳承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