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戲一鼓,太和非遺曲韻流傳
——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學院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皖西北,穎水畔,太和古縣,清音、鑼鼓,燦爛多彩。太和清音清雅悠揚,細陽鑼鼓鏗鏘有力,作為精妙絕倫的曲藝文化,陶冶并升華著當地人的精神世界。7月11日-13日,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螢火探興•皖音傳承”社會實踐小組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開展太和清音和細陽鑼鼓傳承與發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太和縣文化中心,實踐團成員深入、細致地觀賞了太和清音與細陽鑼鼓的表演。細陽鑼鼓擲地有聲的鼓點和響亮的銅器融為一體,節奏明快,悅耳動聽,時而婉轉悠揚,耐人尋味,時而鏗鏘有力,催人奮進。鑼鼓聲響之處,演員精神抖擻,觀眾凝神聚力,這是音樂給人的力量。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細陽鑼鼓,實踐團成員拜訪了細陽鑼鼓演奏隊的老師們。“我們要堅守下來,帶動年輕人,影響身邊人。”送文化下鄉、進校園、入生活,老師們用行動證明了“堅守”二字。其中,第三代細陽鑼鼓傳承人哈繼文老師從六歲接觸鑼鼓,五十年堅守與傳承,除了愛好更是責任。驅車四十多公里,手把手傳授,聲附聲糾正,哈老師他們帶動了鄉村鑼鼓的傳播和發展。“傳承下去,被認可被贊揚,我們信仰與熱愛她!”這群平均年齡五十歲的前輩展現了對細陽鑼鼓高度的文化自信,更為傳承提供了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與細陽鑼鼓不同,太和清音兼具高雅與粗狂,唱腔優美,曲調清麗,聽來婉轉柔和,令人清心抒懷。實踐團隊見到了“太和清音”傳承人于飛老師,并了解到自2013年正式接觸清音戲以來,于飛老師發展和傳承清音已有10年之久。“從我第一次接觸清音戲開始,我就特別喜愛,就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把它傳承下去。”于飛老師用“熱愛”一詞形容她的十年堅持。作為音樂老師,于飛老師將清音融入教學課堂中,用清音極高的美學價值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同時將非遺文化潛移默化的融入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中。作為清音戲傳承人,在清音戲原本的特點上,她借鑒發展較好的曲藝加以創新,形成如今柔美優雅的清音戲。新一代青年傳承人在文化傳播多樣的時代選擇了最傳統的本土文化,并在唱戲、傳戲的過程中披荊斬棘、實現價值,這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的注解與力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實踐團成員走進太和清音與細陽鑼鼓,在清麗的曲調與激昂的鑼鼓中,找尋歷史遺跡,接受美學洗禮。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