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文化本真 赴傳承之路
從夏商西周到唐宋元明,從《千里江山圖》到《五牛圖》,從陜北的秦腔到安塞的腰鼓... ...變得是文人墨客,是時間的維度,不變的是對文化的代代相承。當然,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昆曲,還有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每一個細節。回到家鄉,體驗鄉村風俗文化,不要將對文化的傳承僅僅停留在書面,因為實踐才是最好的老師。
一、書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是什么?我認為民俗就是一種大家約定俗成并長久流傳的習慣。那民俗的保留有怎么樣的意義?民俗的背后其實就是傳統文化,研究民俗就是尋根溯源的過程,探尋這一文化現象的背后內涵。現在大家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文化不自信,一個民族的自卑和自大其實都是源于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不了解,只有深入了解和深刻理解了民族的歷史文化,我們才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建立深層次的民族自信。我們要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走自己路,發展自己的文化。我們現代的自己的文化要從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中發掘和發展。泰戈爾曾經說過:“古老的種子,他的生命的胚芽蘊藏于,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里播種。”當然,內部不適宜今天的文化成分肯定會有,要把它引導發展成我們現代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才是研究民俗的意義。絕不可能是研究了糟粕就要將其復興,那要這樣說研究了遠古社會我們豈不是就要赤身裸體、茹毛飲血了。
二、走進鄉村,體驗舌尖上的風俗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正是這一方水土生息繁衍出古老而燦爛的風俗文化。單從日常生活上說起,各種各樣的風俗真是千奇百怪,舉個簡單的例子,“陜西十大怪”我從小便耳熟能詳,面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油潑辣子也是菜、碗盆不分家......這十大怪中將近一半的“怪”都與吃相關,民以食為天,可見說到民俗文化,“吃”是不得不提的。我家祖祖輩輩都生在徐州,長在徐州,徐州的傳統美食雖沒有“十大怪”那樣響的名聲,但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
(一)炸炸果,焦葉子
炸果是徐州地區特有的具代表性的年貨,更是代代徐州人難以忘懷的味道。每逢過年,幾乎家家都會飄出炸果的香氣,這也意味著新年即將到來。可以說,散發鄉土氣息的炸果里,可以找到真正的年味。
炸果的原料很簡單即米,少許面和芝麻,將米送到加工坊磨成米粉,加上水和成面團,捏成窩窩頭,放在鍋上面蒸,蒸熟后放到案板上加面揉均勻,由于以前糖比較難的,所以大多加鹽調味。揉好以后揪成一個個季子,再揉成一個個小面團,然后拿出搟面杖,用搟面條單餅的方式,搟出圓形薄面餅,用刀從中間劃開,再切出菱形、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的炸果坯子,然后散開鋪在涼席上,最后放在院子朝陽處曬幾天,等水分晾干后,就裝起來,等到臨過年的頭一兩天,就開始做炸果了。
還有另一種炸果,一般稱作“焦葉子”,因原料只有面和芝麻,炸出來后色澤更加金黃,外形像燒焦的葉子,所以被形象地稱作焦葉子。焦葉子一般會加糖進行調味。所以家家戶戶可以根據喜好和口味來進行選擇。
(二)吃了“貓耳朵”,來年不會凍耳朵
“貓耳朵”其實就是肉餡的水餃,不過是用一塊梯形的餃子皮包成的,外形酷似貓的耳朵,因為早些年條件比較艱苦,寒冬降臨很多人都會凍傷,尤其是耳朵,所以就有了這樣的寓意:吃了“貓耳朵”,來年不會凍耳朵,與其說是希望不會凍耳朵,我覺得更希望早日脫離艱苦的環境,過上好日子,不畏嚴寒,春暖花開。
三、家家戶戶,不一樣的中國年
除了一些傳統的春節習俗,比如貼春聯、年夜飯、拜年,每一家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習慣。就像是每一家都會有獨特的家風,這些習慣也會隨著家風傳承下來,成為每個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爬山祈福,了解歷史
我們家每年過年期間都會去爬山,云龍山、大洞山、竹林寺,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野山,我不知道這個習慣從何而來,但我覺得,爬山是想讓我們知道,人生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要有登山的意志,每每覺得困難想要放棄時,想一想爬山的過程,是累,但也在不斷向上。不僅僅會爬山,我們家會逛一逛博物館,擔任徐博志愿講解員的我會帶弟弟妹妹們學習一些歷史知識,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二)多才多藝,修身養性
我生活在一個家系龐大的家庭,因此到了我這一輩,便有二十多個兄弟姐妹,上至二十三,下至剛剛會走路,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小家,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會學習或是樂器,或是美術,或是體育,總之,不再是僅僅被關注學習成績,而是綜合發展。我從小便學習多種樂器,但是因為貪玩所以都沒有學出成績。因此,進入大學之后,我又重新開始學習古箏,寒假也參加了等級考試。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學習一門樂器,不僅可以增強自信,提高審美水平,更能通過彈奏不同地方的箏曲去了解這一地域的文化。比如陜西箏曲融合了秦腔、同州梆子、弦板調等戲曲劇種,因而旋律悲壯凄越;而江南的箏曲顯得更加婉轉動人,悠揚動聽。
為何當今許多人將傳承二字掛在嘴邊?因為不忘本才能更好地去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的創新。但是現如今科技的快速發展和農村人口的流失讓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變得鮮為人知,隨著越來越多老一輩人的離開,許多民俗將會成為之上文字,更多的是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消散于時間長河之中。因此了解家鄉傳統文化及風俗對于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應當在發展與傳承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共赴美好未來。
時間:2023-02-17 作者:李非凡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貫徹二十大,醫保惠民生
- 醫療保障是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一項重要工作,涉及千家萬戶。為讓廣大市民享受全民醫保這一惠民政策,
- 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