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引領。為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尋根增華”文化傳承實踐隊隊員于1月17日探訪了山東省肥城市孫伯鎮五埠村伙大門。
據泰安縣志記載,五埠村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村內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國時期的石頭院落200多套。其“門中有門,院中套院,巷中有巷”的“伙大門”景觀建筑群全國罕見,有“山東第一石頭村、全國獨特伙大門”的美稱。村內至今仍有“旮旯胡同”“狀元胡同”“梧桐樹胡同”等保存較好的“伙大門”建筑群,被譽為泰西地區鄉村發展的“活化石”。
在宣講員的指引下,實踐隊員走進了這個600多歲的古村。三面環山、依山而建的五埠村內古跡眾多,房屋建筑就地取材,多采用石頭壘砌而成,依托傳統村落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打造了全國獨特的伙大門鄉村旅游景區。所謂的“伙大門”,是前后相連、左右貫穿的胡同,是一個家族的棲居地。走進一條胡同的木門,里面是依山勢向上的深巷,數十米長的巷子兩邊分布著四五處小院。這些院落居住者多是父子或兄弟關系的大家庭,胡同最里面也是最高處是家中最年長之人的房子,小輩們成家立業以后以此往前擴建居住,相鄰胡同是由老輩們的兄弟修建,胡同與胡同之間相互聯通。一座座青石砌成的石屋、石窗、石頭門樓撲面而來,向人們敘說著一個個孝親、勤勞、淳樸的鄉村故事。
拾級而上,石頭巷內別有洞天。院落內蘊藏著新時代文明實踐非遺工坊項目,依托原有石頭院落,伙大門景區以“鄉村記憶”為主題,剪紙、許氏面塑、皮影、吳氏陶塑、剪紙、王氏泥塑、岱宗傳拓、桃木雕刻等1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入駐,與古樸村落文化融為一體,無論是村民還是前來觀賞游玩的旅客都可以借此良機拜師學藝,傳承優秀傳統技藝,全面展示古村風貌,同時也為文旅體驗增添一抹亮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來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不竭精神動力。增強文化自覺、增進文化認同、彰顯文化自信,要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下功夫。首先我們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培養自己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的知識,增強文學底蘊。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我們還需要充分挖掘符合時代情境的表達方式,找到以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恰當時空場景。學古而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融入到我們的學習與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讓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敗之地。
悠久的村落歷史,樸素的孝親文化,以文化鑄魂,以文旅振興,走進五埠村,在邊聽邊看中感受傳統文化精神的魅力,在入腦入心中增進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