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就是要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也要確保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進一步了解鄉村振興背景下大食物觀對人們日常飲食的影響,2022年12月27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食”得初心實踐隊前往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陰街道三教堂村進行深入調研。

(圖為通訊員采訪村民圈養家畜種類)
樹立大食物觀,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我通過進一步走訪了解到,三教堂村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發展前景廣闊。村民們以種植花生、地瓜、玉米為主;種植的經濟作物比糧食作物多,果樹種植占地面積最大,以桃樹為主。與此同時,養殖業也逐漸發展起來。村民們圈養的牲畜種類繁多,有雞、鴨、鵝、豬、牛、羊等,基本上每家每戶都養雞和羊,家禽在食物中的占比越來越高。這是村民們充分認識當地的資源優勢,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體現。由此觀之,大食物觀給發展特色農業指明了努力方向,人們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林則林,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樹立大食物觀,有利于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通訊員采訪村民種植業的種類)
樹立大食物觀,守護人民舌尖上的幸福,助力鄉村振興。大食物觀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民生觀,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食物消費需求的有效途徑。在此次走訪調研中,我了解到當地村民近些年來的日常飲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一碗米飯配咸菜到一小碗飯一大桌菜。與村民的交談中我能夠真切感受到他們從食物中獲得的喜悅和幸福。可見,大食物觀已經深入到村民們日常飲食的方方面面。樹立大食物觀,順應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全方位、多途徑利用食物優勢資源,讓食物品類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優化、品質更有保障,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為人民群眾創造多元、全面、均衡的高品質幸福生活的同時,不斷推出高品質的特優新產品,開拓農民增收新渠道,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
樹立大食物觀,堅持食物觀與生態觀的統一,助力鄉村振興。大食物觀對生態更友好,其將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緊密相連的生命共同體,在有序合理保障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向山水林田湖草要食物。在三教堂村,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發展并沒有破壞山水林田湖草,而且其獨特的鄉村風光還成為當地觀光旅游發展的一個潛力點。因此,以大食物觀為指導,延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長江大保護等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不僅能推動食物來源多元化發展,回應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而且能促進生態優美,綠色長存,旅游產業長遠發展。樹立大食物觀,能夠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通訊員采訪村民近些年來日常飲食變化狀況)
通過此次實踐,我認識到樹立大食物觀,是推進鄉村振興進入快車道的金鑰匙。樹立大食物觀,是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確保民眾吃得安全健康、營養均衡,從而牢牢守住人民群眾的舌尖幸福,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增強人們的干勁,推動特色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大食物觀理念下的生動實踐,樹立大食物觀不僅拓展了鄉村振興的思路,也加快了農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因此,助力大食物觀的樹立是我們青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