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食品安全是一項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民心工程”。為深入了解農村食品安全現狀,12月26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食”得初心實踐隊,赴臨沂市莒南縣十字路街道埠上村開展實踐活動。
“大食物觀”的基礎是“糧”。實踐發現,選擇耕種土地的大多數是年齡較高的村民,他們雖然對土地有著很大的熱情,但畢竟精力有限,只能經營少量土地,村里的青壯年大多選擇把土地轉讓或者承包出去,外出打工賺錢,也有極少數年輕人直接讓土地荒廢著。其實年輕村民不愿意繼續守著土地耕作的原因我們也不難猜到,雖然國家針對種糧已經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了大力度支持,也為了確保農民利益多次調整糧食收購保護價,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年輕人的消費水平遠高于上一輩人,單單依靠種地并不能解決生計問題。而且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擁有更多知識和技能的他們通過自己的能力走出農村,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再需要像老一輩一樣死守著那一畝二分地,享受過城里生活的年輕人自然不愿意再回到農村。

目前埠上村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機械化水平低,雖然現在有許多大型的農業機械,但是老一輩的農民大多沒有文化,不會操作這樣的機器。而會操作這種機器的年輕人考慮到收入等原因不愿意接手土地,這導致埠上村種地的農民還在采用傳統的方式耕種農作物,很少借助機器輔助農活,幾乎全部依靠人力進行播種和收割。這樣不但勞動力大,而且任務繁重,給農民帶來極大的負擔。除了文化水平低之外,埠上村村民不提高機械化水平還有一個原因是當地農民的土地經營分散,規模小,而且種植的作物比較多樣,購買機械對當地村民而言成本太高。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種糧收入高不高,直接影響農民的種糧信心。要想在更高水平上保障糧食安全,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必須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目前,國家主要通過降成本、抓收購、增收益,來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從而增加糧食的產量和收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糧食種植也需要大量年輕的接班人,只有將糧食主導權抓在自己手里,才不會受制于人。針對此次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及時向村民們進行了針對性的知識科普,也向村民們認真介紹了大食物觀的內容以及樹立大食物觀的意義。這樣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還能在選購食物方面給他們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議,從而增強村民的食物安全意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是檢驗知識的“試金石”,任何理論知識只有與實踐密切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出它的價值。此次社會實踐加深了我們與基層農民的感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讓我們在社會實踐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干。我們應始終在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上精準施策、久久為功,多種糧、種好糧,中國人就能用沉穩有力的雙手托起中國飯碗,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穩穩當當地寫實在廣袤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