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午,實踐隊隊員到達了浙江省寧波市慈城鎮孔廟所在地,據了解,這座孔廟是目前浙東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孔廟。這座孔廟始建于北宋慶歷8年,經過多次的損毀與重修,現今達到一萬七千多平方米的規模,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實踐隊隊員到達目的地后,首先查閱了孔廟的布局地圖。從地圖上顯示,整座孔廟建筑被中、東、西三條軸線所貫穿,整體被劃分成一個個小方格的形狀,每個區塊都大致呈正方形,幾個區塊之間有通道相連,看起來規整又不失靈活變通。
在導游的介紹和帶領下,實踐隊隊員得知,位于孔廟中軸線上的正門名叫欞星門,門內呈半圓形的水池叫“泮池”,“泮池”上的三座橋名叫泮橋。這里有一個特別的說法,按照古時候的規矩,人只有考中了秀才,有資格進入諸侯之學的,才能走過泮橋,拜見孔子。過了泮池就是次門“大成門”,大成門再往后就是大成殿,大成殿的左右側是東廡和西廡,里面供奉著鄉賢鄉儒的排位。再后是明倫堂,明倫堂是以前生員上課的地方,當年剛入學的生員拜祭完孔子,都要到明倫堂去拜見老師,然后就在此上課;過了明倫堂是梯云亭,梯云亭寓意學子要爬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奮進,才能登上“梯云”,成為“人中之人”。梯云亭左右則是“進士第”,里面陳列著慈城唐宋至明清500多名進士的名單。如:王來、王復、姜宸英等先賢。

講完了中軸線后,實踐隊隊員的注意點又轉移到東軸線,東軸線上的建筑主要是魁星閣、文昌閣、土地祠、崇圣祠。魁星閣和文昌閣是中國傳統祭祀建筑,是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的功名祿位之神;土地祠是土地神的祠堂,可保一方平安、五谷豐登;而崇圣祠是奉祀孔子父親叔梁紇和孔子五代祖先及其家族的地方。
西軸為尊經閣、節孝祠、忠義孝悌祠、名宦鄉賢祠。尊經閣舊時是存放儒家經典書籍的地方;節孝祠則有慈城當地5000多名賢妻良母、節烈孝女的名單及一些事跡的介紹,如:姚女撫弟、賢妻相夫、六女抗倭等;忠義孝悌祠內陳列介紹了慈城忠義孝悌人物,如漢代董黯、唐代張無擇、宋代孫之翰及慈城抗倭、抗英等壯士;名宦鄉賢祠顧名思義是祭祀本地有政績的官員及對儒學傳播作出貢獻的人員。
實踐隊隊員還特地詢問了居住在孔廟周邊的居民,在距離孔子更近的地方是否會受到更多儒家文化的影響。從居民口中,實踐隊隊員總結發現,大部分的居民,特別是比較年輕的居民表示,居住在孔廟附近更能夠時刻提醒自己是孔子的后人,做人做事上常常會不自覺的自我反思,對于儒家文化也更加的感興趣。而一些年紀較大的居民,雖然沒有確切地說明自己在生活中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但可以發現,他們對于孔子和儒家文化的了解也比普通居民更加多一些,當實踐隊隊員談及孔子時,大部分人知道實踐隊隊員所說的是什么,也可以接上幾句話。然而當實踐隊隊員訪問普通居民時,很明顯年紀稍大一些的居民對于實踐隊隊員的問題表現得很迷茫,甚至不知道孔子是誰。

為了增加孔子與儒家文化的普及程度,實踐隊隊員還在訪問周邊居民的過程中增加了對儒家文化的宣傳,實踐隊隊員根據居民對于儒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向一些對于儒家文化了解比較全面的居民實施知識競賽,向居民提問了一些有關于孔子的趣事和名言的來歷,并予以解答。給一些對于孔子了解不那么廣泛的居民主要介紹了孔子是誰,并向他們展示了孔子的畫像,且大部分的居民都表示很樂意配合實踐隊隊員的宣傳與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