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飲食變化,彰顯大食物觀
在三教堂村,實踐隊就當地近些年來日常飲食變化狀況對村民們展開采訪。在此過程中,實踐隊員們分發給村民們提前打印好的調查問卷,并指導他們填寫。“現在根本沒有剩菜剩飯,我倆孩子飯量正漲,做少了都不夠吃的。我還經常去便利店買水果、蔬菜、肉等,也很方便,吃得比原來更好了,更豐富了。”一位村民在采訪中說道。的確,雖然村民們不能準確地說出大食物觀的概念、內涵,但大食物觀已經深入到村民們日常飲食的方方面面,村民們日常食物種類的豐富多樣就是大食物觀的體現。
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發展前景廣
實踐隊員們通過進一步走訪了解到,當地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發展前景廣闊。村民們以種植花生、地瓜、玉米為主;種植的經濟作物比糧食作物多,果樹種植占地面積最大,以桃樹為主,由此延伸出來的蜜桃產業是當地的一大特色,是村民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養殖業也逐漸發展起來。村民們圈養的牲畜種類繁多,有雞、鴨、鵝、豬、牛、羊等,基本上每家每戶都養雞和羊。養母雞產雞蛋,公雞用于食用,都可以補充蛋白質;養羊主要用來賺錢,雖然近年來疫情形勢嚴峻,羊肉的價格有些波動下降,但總體的發展勢頭很好,市場廣闊,需求量大。推動養殖業的不斷發展,擴大牛羊肉和奶業生產,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有利于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隨著村民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營養需求日益多元、全面、均衡,樹立大食物觀就顯得非常必要。
厚植物質基礎,保障食物安全
走訪調研中,我們了解到村民們普遍對日常飲食的健康營養比較看重,說明村民們越來越重視吃得健康。從吃得飽,消費更多主糧,到吃得好,主糧消費減少、肉蛋奶等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消費增加,再到吃得健康更加強調食品安全、食物多樣化與膳食平衡。如今,保障村民們的飯碗,不僅僅是過去的主糧安全,而是要保證整個食物安全。大食物觀是吃好、吃得安全。大食物觀更強調多種食物的均衡,多頭并舉,可分散主糧的風險,可對沖主糧卡脖子的危機,能更好地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樹立正確的大食物觀,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乃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實踐隊員們對村民們近些年來的日常飲食變化狀況有了大體了解,對樹立大食物觀的政策落實情況有了自己的認識,深刻感受到村民們的喜悅與幸福,實現了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到吃得健康的轉變。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因此,樹立大食物觀,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才能更好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