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感的調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對于中國而言,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木之根本,水之源泉,想要得到長遠的發展,就不能舍棄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祖國未來的年輕一代,尤其是大學生群體,更應該自覺履行弘揚與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
就此,我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的形式,對我周圍的大學生群體進行了簡單的調研,結果如下:
一、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既有著久遠的歷史,也有多樣的形式。就形式而言,最為大學生群體廣泛了解的是古詩詞和傳統美食;就認知渠道而言,大學生主要通過網絡和父母、老師等身邊人的言傳身教來更多的了解傳統文化;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而言,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應該被傳承下來,并將其弘揚光大,而且認為傳統文化對于我們自己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
但從另一些數據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持樂觀態度。有部分同學表示自己對古籍完全不感興趣,對于傳統節日的修訂也漠不關心,甚至認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在未來只會成為少數人了解的小眾文化。
就目前形式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并且絕大多數人并沒有將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很難自覺而有效地去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一、造成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受歡迎程度較低的原因
1.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娛樂方式多樣化
中國古代由于技術的落后,信息的匱乏,人們的娛樂方式單一,由此誕生了很多用以娛樂的傳統文化,如戲曲藝術,說書,古樂器等等。但隨著現在電子游戲、短視頻、影視作品等的發展,大大地壓縮了傳統元素的生存空間,逐漸退出了舞臺,F如今,他們身上的娛樂元素已經被大大地淡化,更多的是一種信念和堅守。但與現代的娛樂方式相比,他們絲毫不具備競爭力,而表演人員的信念與堅守又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得到市場的反饋呢?
2.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傳統文化難以適應
隨著競爭壓力不斷增大,當代社會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一方面,“快餐文化”的出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需要經過時間的打磨和沉淀的,而一昧追求速度和數量,則很難品味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史學巨著《史記》,我們不僅需要逐字逐句的翻譯它的原文,更是需要從字句中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和人生的道理,這是快餐文化所不能滿足的。
另一方面,很多傳統工藝品的生產周期可以長達數年,且用料考究,人工成本非常高,無法被機器取代,與當今主流的流水線生產相比,沒有任何的市場競爭力。正因如此,這些傳統工藝品會被打上奢侈品的標簽,跳出社會上大部分人的消費范圍。這樣的工藝品,一來很難在大眾里有較高的知名度,二來生產手藝僅靠師徒代代相傳,有失傳的風險,都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加深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程度和認同感的建議
1.學校開設相關課程,鼓勵學生培養相關興趣
就調研結果而言,多種多樣的傳統文化之中,最受人們熟知的是古詩詞和傳統美食,前者是學校方面的強制要求,后者是人們對美食的興趣使然。通過學校專業的老師來教導學生們如何正確地閱讀古代經典、如何制作手工藝品、如何表演傳統戲曲等,既能豐富校園生活,也能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學習傳統文化是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環節,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更是重中之重。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同學們對傳統文化有極大的興趣時,他們才會積極自覺地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播和發展之中。但也許很多同學的家庭并沒有能夠讓他們接觸到一些傳統文化的條件,所以從學校方面著手,開設相應的課程,幫助同學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只有有足夠的了解,才會有強烈的認同感,這也是我們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
2.利用網絡渠道,擴大知名度
利用當今社會越來越發達的網絡平臺,轉載相關傳統文化的表演、知識講解、傳統工藝品制作等。根據調研結果顯示,網絡平臺是最大的傳統文化傳播渠道,同時也是當代大學生們使用最多的獲取信息的渠道平臺,通過網絡平臺,不僅能夠在大學生群體,更是能夠在社會范圍內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增加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自覺地保護傳統文化。
3.創新新的呈現方式,緊跟時代發展潮流
以戲曲文化為例,現在大多數戲曲經典都是古代或老一輩戲曲家所創造,當代優秀作品很少,且戲曲內容都是如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等古代故事,在戲曲創造方面,我們也應該緊跟時代潮流,改變當代故事,賦予其新的時代背景和時代內涵,而非一昧的表演老舊的經典故事。
三、總結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前人的智慧更應該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茍利國家生死以,其因禍福趨避之”的愛國意識,做偉大共產主義的接班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添磚加瓦。
時間:2022-10-03 作者:趙相儼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 河南工業大學以夢社會實踐團隊在暑期開展了防疫宣傳活動,在此期間團隊中每個人都恪盡職守,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10-02
- 家鄉紅色實踐之旅
- 2021年正逢建黨一百周年,在此背景下,為了考察發掘家鄉的紅色故事,探尋身邊的革命英雄事跡,梁耀洋、張乾鋒等五名河海學子組成桂平實
- 09-30
- 訪高金城烈士紀念館
- 實踐隊隊員上午到達紀念館后,首先與接待室工作人員進行基本情況的了解與交流,隨后及開始了展館的學習與參觀活動。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