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曬泥,二碾泥,三過漿,四制坯,再經過打磨、裝窯、燒窯、觀窯、閉窯…二十多道工序呢,才能做出我墻上這面的這些茶杯…”周師傅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自信地為我們這群年輕的探訪者介紹著他的作品。
今年八月的炎炎夏日里,我們的三下鄉分隊走進了重慶市榮昌區的安陶小鎮,希望能以其特色文化產業作調研對象,充分了解這一熠熠生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促進安陶的非遺文化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在為數不多的開門商鋪里,我們遇到了正專心致志地做茶杯的周師傅。在和他的談話中,堅守初心、為安陶傳承鞠躬盡瘁的工匠形象緩緩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從生計到熱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受到最早一批做安陶工匠的周氏長輩的影響,年輕的小周師傅進入榮昌安富鎮陶瓷生產廠,成為了眾多年輕手藝人中的一名成員,從最基本的挖泥曬泥開始,日復一日地練習整形拋光技術,小周師傅花了整整兩年才學會整套制作工藝。年少初入行時的浮躁之心,在一次次對紅色陶土的整型,一筆筆細心雕刻的花紋,一場場在燒窯中與土地的對話中慢慢沉淀,逐漸成為為青年的熱愛。安陶陪伴著周師傅成長,見證著他的半生風雨,而一陪伴就是四十多年的歲月,小周師傅變成了老周師傅。
2018年,退休后的周師傅還是放不下曾經陪伴了他三十多年的安陶,在古鎮里建立了工作室。工作室二樓供周師傅與家人們居住,而一樓則用來陳列周師傅這些年來的作品,從質樸自然、古樸淡雅的素陶茶具,到晶瑩剔透、色澤豐富的青色釉陶,玲瑯滿目、應有盡有。周師傅說,工作室收入主要來自于老顧客的訂單,老顧客信任他,他也就盡心盡力地多做出優質精美的安陶。沉浸在陶土世界中的師傅如不知疲倦的現世大俠,以陶土做盾,以刻刀作劍,從早至晚,從年輕至蒼老,在安陶中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對話了那個熱愛安陶的青年,連接了永恒。
為熱愛,也為傳承—— 近些年來,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安陶逐漸沉寂,新時代下,愿沉心費時學習安陶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新鮮血液的缺少讓安陶這項非遺文化在傳承之路途上孤立無援。
而年僅七旬的周師傅,仍然在他的一方天地里,日復一日地打磨著手中的安陶工藝品,在為安陶付出的這幾十年里,周師傅帶過一批批年輕弟子,傾盡心血為這項非議技術的傳承嘔心瀝血,也在和我們閑聊時一遍遍強調著“只要還能做安陶,我就不會放棄這門手藝,要一輩子做下去”的決心。老一輩安陶工匠人的堅守與守望,是一路走來的惺惺相惜,是不愿看到這顆明珠蒙灰的殷切期盼,是想讓安陶技藝傳承發揚的期許。
擇一事,盡一生。在周師傅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安陶工作者對熱愛的堅持,對傳統技藝的堅守,在這個寸土寸金的時代下,他坐在幾平方米的陶土堆內,沉下心來,用一輩子的時間投身于安陶,詮釋著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沉淀了時光,如同驚濤拍岸后仍屹立不動的巖石,永恒而堅毅。
而我們也堅信,在這群安陶工匠的堅守下,在新時代政府對這項非遺文化的扶持下,安陶會逐漸拂去它身上的蒙塵,于世人眼中煥發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