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易班新媒體組成的西安鼓樂調研團開展了以“絲路匠心情青春報國志”為主題的2022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團通過走訪參觀東倉鼓樂社、集賢西村鼓樂等,了解西安鼓樂,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功能與價值,面對面感受西安鼓樂獨特魅力的同時,依托當地教育資源需求和學校實際,充分發揮團隊成員專業特色優勢,圍繞傳統文化、垃圾分類、急救知識科普、親情陪伴等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支教活動,依托易班新媒體平臺,以青年之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習得宣傳非遺知識,以文化宣傳與專業技能為民族文化自信與傳承貢獻學前青年的力量與智慧。
“奇麗的妝容,曼妙的舞姿,磅礴的音樂,配上代代樂師以生命傳承鼓樂靈魂的精神,看完有一種穿越到大唐盛世的錯覺,這趟太值了!”觀看完融合了大唐樂舞和西安東倉樂社演奏的創新舞臺劇《鼓》,同學們驚嘆地說道。
在走訪西安東倉鼓樂社期間,成員們集中觀看了這一場融合了鼓、樂、歌、舞、劇多種藝術形式的鼓樂舞劇,拜訪了西安鼓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東倉樂社副社長趙筱民就東倉樂社的歷史沿革、創新演繹及保護傳承等問題同實踐團成員進行了深入交流。
西安鼓樂起源于隋唐,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主要流傳于西安城區及沿終南山的周至、長安等地。實踐團還前往周至縣集賢鎮,實地走訪了南集賢西村樂社,并拜訪了西安鼓樂國家級傳承人田中禾以及省級傳承人、南集賢西村樂社社長田孝梨兩位老師,成員們駐足與此,充分發揮新媒體特長,以文字、鏡頭記錄西安鼓樂中的精華和本真,以實際行動彰顯鼓樂之美,以青春之歌奏響傳播鄉村振興故事的樂章。
“平日是辛苦勞作的農民,拿起樂器就是技藝高超的樂師。”在觀看完南集賢西村樂社的精彩演出后,省級傳承人、南集賢西村樂社社長田孝梨老師介紹說,“鼓社的傳承者代代靠農業生活,農忙時拿起鋤頭務農,只要空閑就拿起樂器。這是我們身上肩負的責任。”
一間干凈寬敞的研習所,擺列整齊的樂器、桌椅,黑板上書寫著工整的工尺譜,可親可愛純樸的樂人們……走進南集賢西村樂社,充滿了古樸且有歷史厚重感的氛圍,當實踐團成員們拿起樂器,傳遞鼓聲,感受這千年遺韻帶來的獨特氣韻,不僅意味著體驗、參與、學習,也意味著重溫久遠的傳統,追尋文化的根脈。
鄉村振興,教育先行。為助力鄉村基礎教育發展,實踐團還前往周至縣二曲幼兒園,開展包括音樂、手指操、繪畫、游戲等特色課程,力爭讓孩子們得到新鮮有趣、多姿多彩的成長體驗,啟迪心智,開拓視野。
據介紹,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易班新媒體實踐團還將繼續依照此次調研成果,開展后續一系列活動,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讓非遺更好展現中國文化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