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宣城的產業園區內,一棟集凍庫、生產車間、研發中心于一體的現代化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這里正是翹歌食品集團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為深化專業認知、探尋食品企業發展奧秘,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智農食安實踐隊學子于7月9日踏上“三下鄉”實踐之旅,走進該生產基地,解碼這家從街頭炸串攤起步到如今擁有7家工廠、1家科技公司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密碼。
一、創業起步:從街頭小攤到品牌化探索
翹歌食品的故事始于2006年,年僅23歲的創始人馮輝在杭州開啟創業之路。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街頭小吃行業,從學校門口的炸串、烤腸攤起步。不同于普通商販的“小富即安”,他敏銳察覺到食品行業的廣闊前景,2009年注冊“翹歌”商標,逐步從單產品銷售轉向批發零售,短短兩年就在杭州城北冷凍品批發市場實現年營業額3000萬元的突破。
“與其幫別人賣貨,不如自己做產品。”2012年,創始人的這一想法推動企業轉型,第一家專注烤腸生產的公司在杭州成立,淀粉腸、玉米腸、肉腸等產品迅速打開市場。此后,企業以每年新增一家分公司的速度擴張,2015年拓展至油炸調理類產品,產品線涵蓋雞塊、韓式炸雞等,2018年集團下屬已達4家工廠,2019年布局安徽,如今淮北、六安等地的新工廠陸續投產,形成覆蓋全國的生產網絡。
二、硬核實力:智能化生產與嚴苛品控
走進翹歌食品的安徽生產基地,1-3層的萬噸凍庫格外顯眼——1萬平方米的總面積、6萬立方米的庫容,為產品保鮮提供堅實保障;4樓的辦公區與2萬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各司其職,4個車間分工明確,從烤腸到油炸調理品,實現全流程標準化生產。
“車間屬于凈化車間,對衛生要求極高,參觀者只能通過專用通道了解生產。”工作人員介紹道。透過參觀通道,可見自動化設備有序運轉。烤腸生產線從原料清洗、斬拌、腌制,到罐裝、蒸煮、包裝的全流程高校規范,另一邊,鹽酥雞、雞排、小酥肉等油炸品在流水線上有序加工,展現了技術升級的成果與科技賦能的顯著成效。
產品品質的背后是強大的研發與檢測能力。研發中心內,迷你版生產設備模擬各類產品制作,工程師在此完成樣品打樣與口味調試,經專家點評后,再由化驗室進行微生物等理化指標檢測,全部合格才能進入批量生產,先進設備與嚴謹態度彰顯企業對創新的重視。

三、數字化賦能:10萬客戶的“一鍵補貨”體驗
在企業數字化監控中心,500多個AI攝像頭實時傳回各車間畫面,與安徽省市場監管局聯網的系統可實現食品安全全程追溯,60天的視頻保存期為問題排查提供依據,體現對安全與品質的嚴格把控。翹歌平臺數據中心上,不僅有銷售數據,更呈現全國吃貨喜好地圖。全國10.1萬客戶的訂單動態清晰可見——杭州的雞排單日成交量突破4萬,武漢的燒烤食材訂單持續增長,“平臺10分鐘刷新一次,客戶晚上10點發現原料不足,打開翹歌食材APP下單,次日就能收到補貨,不耽誤營業。”
這種高效源于“單品專攻”的生產布局:淮北工廠專注串類,黃山工廠只做臭豆腐,開發區工廠專攻年糕……7家工廠各有側重,產品統一入庫調配,配合覆蓋全國的物流網絡,最遠可供應內蒙、新疆的餐飲商戶。目前,企業產品已涵蓋烤腸、油炸品、預制菜、醬鹵等四大類,成為麻辣燙店、燒烤攤、快餐店等10萬客戶的“食材后盾”。


四、知行結合:由課堂知識到實踐的轉變
在參觀過程中,不乏學生詢問食品產業發展現狀以及作為食品專業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怎樣發展才能符合企業需求,翹歌企業負責人熱情的為我們提供了建設性建議“企業非常珍惜有科研實踐經驗的人才,希望各位同學能夠把握在校學習機會,多參與產業實踐,在工作學習中積累經驗。”
此次實踐對食品科學系學子啟發良多:企業從街頭攤點發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展現出技術創新與品質堅守的重要性,讓學子看到專業知識轉化為產業價值的路徑。通過實地探訪打破了對食品企業的片面認知,深刻體會到食品產業需兼顧技術研發、生產管理與市場洞察。從炸串攤到現代化工廠的蛻變,激勵著大家將課堂所學與實踐結合,未來在食品領域深耕創新,以專業力量推動行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