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揚敬老愛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2025年暑假期間,西安交通大學的“交心行跡”實踐團隊共組織了22名隊員,前往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安居養老院等地進行了志愿服務活動,為老人們帶去溫暖與關懷。
7月8日下午,交心行跡實踐團隊前往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開展了一場充滿溫情的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精心策劃的手工活動為老人們帶去了歡樂與陪伴。
下午3點,老人們陸續在志愿者和工作人員的細心攙扶下入座,志愿者們帶著提前準備好的豐富物料——色彩繽紛的毛線團、專用粘膠、彩紙、形態各異的珠子、串珠線等,將活動室布置得溫馨而有序。
活動伊始,負責人簡要介紹了流程。考慮到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志愿者們特別注重細節:將材料按顏色、類型清晰地分類擺放,細心保管剪刀、珠子等物品,確保老人們的安全,并采取重點關注與廣泛關注相結合的陪伴模式。
毛線粘畫:指尖流淌的斑斕與耐心
在毛線粘畫區,志愿者們化身耐心的助手和積極的引導者。他們首先協助老人設計心儀的圖案,有積極樂觀的笑臉、繽紛多彩的花朵等等,體現出老人們熱愛生活的精神面貌。創作過程中,志愿者們或手把手輔助捋順毛線、涂抹粘膠,或根據老人的指令精準操作。活動室里,剪刀的輕響、低聲的交流、完成作品時的滿足贊嘆此起彼伏。最終,一幅幅風格獨特的作品呈現眼前:色彩鮮艷的花卉、憨態可掬的小動物、天馬行空的抽象畫。老人們自豪地展示著自己的“大作”,活動室儼然成了小型藝術展。
串珠手鏈:腕間跳動的創意與關懷
串珠手鏈制作區同樣熱鬧非凡。晶瑩的串珠光彩奪目,吸引了不少老人們的熱情。一位老奶奶干勁十足,做到一半還特意戴上了眼鏡,在志愿者面前大展身手,最終完成了自己的手串,志愿者們紛紛表示要像奶奶學習,老當益壯。另一邊的奶奶雖然動作較緩但興致不減,志愿者細心發現后上前幫助,面對奶奶戴上手串時開心的笑容和真誠的感謝,志愿者表示“能讓老人們開心,這一趟就算是不虛此行了”。活動即將結束時,一位老爺爺湊過來表示自己也想要一串,志愿者們加急制作,讓每個老人都盡興而歸。小小的珠串,承載著創造的喜悅和情感的聯結。
真誠互動與寶貴期許
活動全程洋溢著溫馨的交流。志愿者們不僅輔助手工,更用心傾聽老人們的故事與心聲,爽朗的笑聲不時響起。“這手串真好看,我年輕的時候和你們一樣,就喜歡這些。”一位奶奶摩挲著剛做好的手鏈,笑容滿面地回憶著過往。
活動尾聲,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辦公室張淑杰對小隊表達了誠摯謝意和高度肯定:“今天的活動組織得非常用心、周到,流程順暢,結果圓滿。感謝志愿者們給老人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溫暖和快樂。” 同時,她也提出了極具價值的建議:“希望我們能在未來帶去更多符合老年人群體的針對性活動,滿足老人們的不同興趣,充分調動老人們的積極性。
感悟與前行
此次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之行,交心行跡小隊中不少隊員已是這里的“熟面孔”。他們因對老人的牽掛與這份實踐的熱愛,再次加入團隊,以一場生動的社會實踐為紐帶,用巧思與雙手為老人們編織了一段色彩斑斕、充滿歡笑的溫馨時光,讓孤寂的日常多了份溫暖陪伴。在這場扎根社會的實踐中,隊員們不僅在付出中收獲成長,更在與老人的相處中真切體會到:關愛老人不僅是道義使然,更是當代大學生踐行社會責任的生動體現。護理院的寶貴建議為小隊優化社會實踐路徑提供了清晰指引。這份指尖傳遞的溫暖與心間流淌的感動,既讓大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具體行動中觸摸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也讓尊老愛老的美德在朝夕陪伴中自然傳承。這份因熱愛而生的堅持,將化作持續前行的動力,推動小隊開展更多貼近社會需求的實踐活動,讓青春在服務中閃光,為構建溫暖和諧的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