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獲滿倉的背后,有三下鄉的技術“密碼”塔里木大學 生科學子助力鄉村振興7月6日,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水產養殖學社會實踐調研團深入新疆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六團長鑫漁業,開展了主題為"魚躍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專業所長,融入紅色基因傳承,力求在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鍛造時代新人。
聚焦產業前沿,服務養殖一線
7月6日下午,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生熬、副教授宋勇帶領社會實踐調研團抵達新疆一師阿拉爾市十六團現代化水產養殖基地。師生們深入養殖車間,詳細了解當地養殖主要品種、循環水養殖系統運行、及疫病防控情況。老師們根據當地情況,向漁場老板提出合理性、實用性理論知識并展開相關指導。在此期間、老師們向實踐團各成員講解培育魚苗、生長、發育、繁殖等理論知識。
圖1為陳生熬教授、宋勇副教授在觀察魚苗生長
圖2為宋勇副教授帶領學生測量,記錄魚體重的變化
社會實踐調研團隊來到阿拉爾市十六團長鑫漁業池塘養殖地。師生們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考察"稻蝦共作"模式的核心技術環節、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分析該模式在穩糧增收、減少面源污染、提升產品品質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為推廣綠色高效的農業模式積累實踐經驗。

圖3為宋勇副教授帶領學生趕赴田間講述“稻蝦共作”模式
實踐團隊來到池塘養殖基地采集水樣進行檢測分析,開展了專題技術宣講,宋勇教授手把手教授簡易水質監測方法,在魚塘的不同位置采集水樣,記錄樣本采集時間地點、地點和水樣類型,讓實踐團成員可以全面了解魚塘水質狀況,為科學養殖提供依據。在陳生熬教授和宋勇副教授的帶領下實踐團來到了培育第二代葉爾羌高原鰍的養殖塘。

圖4為宋勇教授帶領學生進行水質取樣

圖5為陳生熬教授,宋勇副教授觀察葉爾羌高原鰍生長情況

圖6為“魚躍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社會實踐調研團合影
在2025年7月參與阿拉爾地區的三下鄉活動,讓人們將目光聚焦到水產養殖領域,這段經歷如同一把鑰匙,為實踐團成員打開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大門,讓人們對水產養殖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深刻的感悟。這次三下鄉活動也是大家人生中的一次寶貴經歷,在實踐中成長,在奉獻中收獲。實踐團成員們將永遠銘記這段經歷,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字:李娟
攝影:孔素素 張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