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遵義行,青衿礪行映初心——重慶移通學院青衿篤行紅研團赴遵義調研實踐 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紅色基因傳承的號召,2025年7月5日,重慶移通學院青衿篤行紅研黨史學習教育團19名師生在貴州遵義播州區,以“場景化研學”為載體,將南江書院“明辨篤行”與瀛溪書院“躬行致遠”的育人內核貫穿紅色實踐,在革命舊址與田間地頭中感悟精神偉力,肩負起傳承紅色基因的時代擔當。

(圖1)
馬燈照夜憶崢嶸,舊址尋蹤悟思想在茍壩會議會址,一盞復刻馬燈成為鮮活的歷史教材。1935年3月,毛澤東同志正是提著馬燈,在兩里田埂路上疾行,成功說服同志撤銷進攻打鼓新場的命令,避免紅軍陷入重圍。如今,當成員們凝視復刻馬燈上的斑駁燈柱,突然明白:當年那束微光劈開的不僅是夜色,更是教條主義的迷霧,這正是“實事求是”穿越時空的實踐偉力。

(圖2)

(圖3)

(圖4)

(圖5)
忠骨冢前守英魂,草鞋繩上織初心循著紅色足跡,團隊從歷史決策現場轉向英烈緬懷之地。離開茍壩會議舊址,青衿篤行紅研團走進花茂村,聆聽土陶文化與紅色文化義務宣講人楊波老師講述一段段塵封的歷史。舊照中紅軍墳里斑駁石碑訴說著歲月滄桑。楊波老師透露,今年十月,花茂村紅軍烈士陵園將落成,以告慰1935年在蒲家洞遭敵軍圍剿、壯烈犧牲的26位戰士。
談及義務宣講土陶文化與紅色文化、創立研學基地的初衷,楊波老師展示了基地內繪有紅軍故事的土陶作品:“傳承土陶技藝,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傳遞紅色精神,則是對先烈的告慰和對后人的責任,二者缺一不可。”
在研學基地,成員們體驗草鞋編織。這雙草鞋,曾伴隨紅軍戰士跋涉二萬五千里長征路,承載著艱苦奮斗、永不言棄的長征精神。成員們專注編織,指尖摩挲麻繩的粗糙觸感,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成員王洪濤看著磨紅的手指堅定表示:“等烈士陵園落成,一定要去緬懷先烈。”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躬耕紅色沃土,厚植為民情懷從歷史場景走向田間地頭,團隊成員們挽起褲腳、手持農具,將研學感悟轉化為實際行動。安旭東在勞作日記中寫道:“烈日下每一鋤落地的震顫,都讓我理解‘為人民服務’不是標語,就像楊老師宣講紅色故事9年。”腳下的泥土沾濕褲腳,手中的農具翻起田壟,額頭的汗珠墜入土中。這些觸感讓隊員們讀懂,紅色精神從不是抽象口號,而是扎根大地的責任擔當。田間綻放的那張笑臉,正是傳承精神最好的見證。

(圖11)

(圖12)

(圖13)
傳承精神火種,書寫青春答卷此次遵義之行,不僅是一次紅色足跡的實地溯源,更是青年們與紅色精神的深度對話。隊長龔思可在訪談結束后深有感觸:“在研學基地聽老物件的故事發現,紅色精神不是遙不可及的傳奇,而是藏在一針一線、一磚一瓦里的堅守。”隊員們感悟到,傳承紅色基因不是簡單的仰望追思,而是把先輩們的奮斗之路,化作指引自己前行的精神坐標。
從馬燈悟思辨,從忠骨礪信仰,從農耕踐初心。青衿篤行紅研團以躬身力行完成精神接力。未來,他們會帶著馬燈思辨精神探索未知,以草鞋韌勁砥礪志愿服務,用泥土情懷開展文化宣講,讓紅色精神在青春征程中煥發時代光芒。

(圖14)
撰稿:王宏濤、周元媛
攝圖:張迦瑜、楊恩哲
編輯:周元媛
復審:盧璟彤
終審:羅美琪
南江書院、瀛溪書院聯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