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值此全民族抗戰爆發紀念日,合肥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筑夢鄉村路,‘涇’彩志愿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在學院分團委書記章云冉老師的帶領下,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前往位于涇縣云嶺鎮的新四軍抗日殉國烈士墓,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隊員們以肅穆的瞻仰和深切的追思,在蒼松翠柏間體悟新四軍將士以身許國的浩然正氣,汲取奮進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踏入陵園,巍峨的“新四軍抗日殉國烈士墓”紀念碑直入眼簾。這座千人墓安息著在皖南地區與日寇殊死搏斗中壯烈犧牲的新四軍戰士們。隊員們屏息凝視著這些墓碑,仿佛回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在了解到“父子英烈”張一陽在突圍中為掩護戰友、重傷被俘后寧死不屈等的英雄事跡時,隊員們不禁動容,這些名字,曾經是和我們一樣年輕的生命。他們舍棄小我,只為換取民族獨立的光明。這種抉擇,需要何等的勇氣與信仰!
英魂長眠處,亦是精神傳承地。在烈士墓旁,隊員們結合連日來的紅色見學,展開了熱烈討論。這些無名烈士,他們可能沒有留下響亮的名字,但他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集體群像,正是新四軍精神最堅實的根基,是民族脊梁最真實的寫照。“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是腳下這片土地和生活其上的百姓,是硝煙里始終挺立的民族尊嚴,更是后輩們得以安享太平、續寫榮光的精神信仰。
新四軍抗日殉國烈士墓,是民族脊梁的安息之所,是“聽黨指揮、堅定信念、堅忍不拔、英勇果敢、顧全大局、相忍為國、內外團結、眾志成城、步調一致、紀律嚴明”鐵軍精神的永恒豐碑。在這里,生與死的界限被信仰的力量所超越,個體生命匯入民族復興的壯闊洪流。當成員們躬身于墓碑之前,誓言于青松之下,他們承接的不僅是歷史的榮光,更是時代的重托。它必將融入青年學子科技報國、服務鄉村的生動實踐,激勵他們在數字化浪潮中守護紅色根脈,于民族復興路上書寫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時代的青春華章。
此次烈士墓祭奠活動,是“筑夢鄉村路,‘涇’彩志愿行”志愿服務隊深化紅色教育、砥礪初心使命的關鍵一課。從歷史現場的沉浸感悟到矢志報國的深度思考,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紅色基因的傳承并非沉湎過去,而是汲取精神動能用以指引當下行動。合肥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將繼續引導青年學子,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讓革命先輩用生命點燃的精神火炬永不褪色、永不熄滅、永不凋零,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