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探尋科技賦能鄉村共富新路徑,2025年7月2日,攀枝花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農學院)“綠技融農共富調研隊”前往丙谷鎮開展專題調研。踏入丙谷鎮雷窩村,一幅科技與生態深度融合的農業變革圖景正徐徐展開。在這里智慧農場與縣域創新平臺交相輝映,以數字化與綠色化重塑傳統農耕,鋪展出一幅產業興盛、農民增收的振興畫卷。
共富農場里的“科技交響曲”
圖為冷天華書記為團隊成員講解共富農場布局。李彥奇 供圖
圖為共富農場農戶育苗場景。李彥奇 供圖
在綠怡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冷天華經營的丙谷鎮共富農場,多樣化的栽培技術和育苗基地共同奏響了現代農業的“科技交響曲”。半自動化播種機精準落籽,移動噴灌機均勻施予水肥。盡管數字賦能的種子已然播下,但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更習慣手動操作的精準控制。
這里的栽培方式宛如一場精妙的生態藝術:水培系統構筑全有機生態鏈,物理防控(防蟲網、黃藍板)取代農藥,織就安全屏障;國產、進口基質與珍珠巖融合的養分,在全自動流水線上孕育希望;經山沙改良的有土栽培,產出直供超市的優質果蔬;霧培區里,意大利生菜在定時噴灑的氤氳水霧中舒展嫩葉,汲取著達標的地下水精華。
農場與“盒馬鮮生”的協議是品質的擔保,訂單種植的“口感番茄”(紅、白、黑品種)滿足著市場的味蕾期待。冷天華的女兒——冷興瑤更借力電商,將小番茄銷往四方,黃桃也插上翅膀飛向湖北。一條覆蓋鹽邊、紅格、乃至成都、重慶等地的穩定供銷網絡已然成型,提供著從種苗研發、田間管理到融資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尤為可貴的是,這里為200-300名當地65-70歲的銀齡村民及河北技術骨干提供了就業舞臺,三年超4000萬元的投入,正見證著經濟效益的穩健回升。45天精心嫁接育苗,一月左右的生產周期,源源不斷地為周邊農戶輸送著致富的希望。
大數據中心的“監測引擎”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米易現代農業大數據中心。李彥奇 供圖
圖為米易現代農業大數據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李彥奇 供圖
陳偉老師帶領團隊成員來到米易現代農業大數據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這個大數據中心如同縣域農業的智慧大腦,為打造智慧農業,注入強勁動能,市場力量的參與保障了產業穩定性?萍紕撔略谶@里迸發活力,捕食螨、赤眼鋒等“益蟲衛士”被引入田間,實踐著“以蟲治蟲”的綠色防控理念。無人機群成為新寵,5-8萬元的投資即可擁有載重百斤的“空中農工”,在玉米、水稻田上空高效作業(噴藥、吊運),省時省力,損耗銳減,為“低空經濟”在農業領域寫下生動注腳。獨家的高效接水管技術則確保了每一株苗都能獲得精準滋養。農資供需對接平臺,鏈接著資源與需求,成為促銷與就業的新橋梁。嚴格的食品檢測體系為米易生產筑牢安全底線。
圖為陳老師為團隊成員講解無人機。李彥奇 供圖
雷窩里的“共富解碼器”
圖為王書記與團隊成員座談交流場景。李彥奇 供圖
團隊深入丙谷鎮雷窩村,與雷窩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洪武共同探索農業發展新路徑。今年,村里加大無人機投入,憑借其省時間、省人工、耗損少的優勢,為玉米、水稻種植等作業效率帶來顯著提升。
雷窩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雖葡萄產業未采用大棚種植模式,但結合自身特點穩步推進。在集體經濟方面,以農業為核心,通過稻谷、玉米與早春蔬菜輪作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據海拔因素,合理布局芒果種植,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優秀的人才、先進的設備、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園區。
圖為與團隊成員合影。李彥奇 供圖
圖為冷書記與團隊成員合影。李彥奇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李紫嫣 供圖
從智能溫室的精準調控,到廣袤田野的生態循環;從銀發農人的勤勞身影,到青年才俊的電商弄潮;從實驗室的良種培育,到無人機群的翱翔天際——米易縣正以科技為犁,以生態為壤,深耕現代農業的沃土。這條融合了智慧、綠色與共富理念的發展之路,雖仍需在品牌打造、渠道拓展上持續發力,但其蓬勃生機與創新活力,已為攀西大地鄉村振興的未來,描繪出充滿希望的底色。這片熱土上的耕耘與收獲,正匯入時代強音,奏響農業現代化的壯麗交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