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南岸的池州市貴池區,茅坦村宛如一顆鑲嵌在皖南山水中的文化明珠,承載著國家級非遺貴池儺戲的千年文脈。6月29日至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學貴池儺戲傳承實踐隊奔赴這片古老的土地,循著杜氏家族的足跡,開啟了一場探尋儺戲傳承密碼、感悟"茅鐮精神"的非遺之旅。四天時間里,隊員們走訪杜氏家風館、探秘杜氏祠堂、對話儺戲傳承人,在觸摸歷史與體驗傳承中,深刻理解非遺文化的厚重與鮮活。
家風館內溯根源:茅鐮精神鑄魂 實踐首站,隊員們走進杜氏家風館。古樸的木質展柜中,泛黃的族譜、刻滿歲月痕跡的家訓匾額,無聲訴說著杜氏家族六百年的繁衍傳奇。"我們的先祖手持茅鐮刀,披荊斬棘開墾這片土地,'茅坦'之名由此而來。"杜勝進會長的講解,將眾人帶回了那段篳路藍縷的開拓歲月。照片中鐮刀雖已銹跡斑斑,卻依然保留著鋒利的刃口,仿佛在講述著杜氏先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將荒蠻之地化作膏腴之鄉的壯舉。
這種開拓精神逐漸凝聚為杜氏家族的"茅鐮精神",并深深融入儺戲傳承之中。"崇禮尚藝、薪火相傳"的祖訓,既是對家風的恪守,也是對儺戲技藝守護的承諾。隊員們在展陳的歷史前駐足,切身感悟到這些珍貴文物上留下的痕跡,都凝結著杜氏族人對傳統的敬畏與堅守。家風館內,杜氏家族以茅鐮開疆拓土的歷史與儺戲傳承的文化脈絡交織,讓隊員們觸摸到非遺傳承最本真的精神內核。

杜勝進會長為團隊成員講解茅鐮精神(攝影:桂雯雯)
祠堂深處探古韻:三雕藝術映文明 實踐隊踏入杜氏祠堂。這座青磚黛瓦的徽派建筑,歷經數百年風雨,依然散發著莊重肅穆的氣息。抬頭望去,梁枋間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戲曲人物、祥禽瑞獸躍然其上;門楣上的石雕細膩傳神,花草紋路線條流暢;墻體的磚雕構圖精巧,將山水意境與家族故事融為一體。"這些'三雕'不僅是建筑裝飾,更承載著杜氏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杜會長的話語,讓隊員們感受到祠堂中流淌的文化血脈。
在祠堂一角,供奉著一把特別的茅鐮刀——這是每年祭茅鐮儀式的核心物件。據介紹,每逢春節、清明,杜氏族人都會齊聚祠堂,舉行莊重的祭茅鐮儀式。焚香、獻供、叩首,每一個環節都嚴謹遵循古制,既是對先祖開拓功績的緬懷,也是"茅鐮精神"的代際傳承。隊員們撫摸著祠堂內斑駁的梁柱,仿佛能聽見歷史深處的儺戲鼓點與祭祀祝禱聲,深刻體會到非遺文化如何在宗族儀式中生生不息。

杜氏祠堂(攝影:桂雯雯)
儺戲協會觀傳承:童聲古韻續新篇 7月1日至2日,實踐隊走進茅坦儺戲協會,見證非遺傳承最動人的場景。訓練場上,四五年級的小傳承人們在杜勝進會長的指導下,全情投入儺戲排練。鼓架前,十歲的小鼓手雙槌翻飛,精準把控節奏;舞臺中央,孩子們踩著一米八的高蹺,輕盈完成"踹竹馬"的動作,引得隊員們陣陣驚嘆。更令人震撼的是,整場儺戲從配樂到表演,皆由這群平均年齡不足12歲的孩子獨立完成。
會長與傳承人進行訓練準備(攝影:桂雯雯)
"看那個扎馬尾的小姑娘!"杜會長自豪地介紹,"她去年去了合肥,把儺戲唱給了上萬觀眾。"面具之下,孩子們化身魁星點斗,執筆勾勒祥瑞;扮作采花童子,舞步靈動似蝶。一招一式雖顯稚嫩,卻將儺戲的古樸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為了更深入感受儺戲魅力,隊員們在孩子們的指導下穿上竹馬道具、拿起鼓槌、踩上高蹺。"原以為踩高蹺很簡單,沒想到既要保持平衡,還要配合唱腔和動作。"隊員摘下汗濕的頭巾感慨,"這些孩子太了不起了!"

團隊成員體驗儺戲(攝影:桂雯雯)
對話傳承困境:以愛為燈照前路 訓練間隙的交談中,杜勝進會長的話語讓氣氛變得凝重:"現在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愿意學儺戲的越來越少,傳承的擔子只能落在孩子們身上。"盡管面臨資金短缺、場地有限等難題,他仍堅持每天放學后義務指導訓練,自掏腰包購置戲服道具。"這些孩子就像我的親生孩子,只要他們愿意學,我就一直教下去。"杜會長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這份無私的堅守,讓隊員們看到了非遺傳承人溫暖的力量。
四天的實踐,貴池儺戲傳承實踐隊用腳步丈量文化厚度,以行動回應傳承之問。隊員們不僅記錄下珍貴的影像資料,更在與杜氏家族、小傳承人們的互動中,深刻理解了非遺傳承的意義。未來,他們將通過調研報告、非遺紀錄片、校園展覽等形式,讓更多人聽見儺戲的千年回響。正如隊長在實踐日記中所寫:"非遺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精神的接力。我們愿以青春之名,為古老儺戲注入新的生機。"

會長與團隊成員合照(攝影:魏明華)
撰稿人:余妍 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