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堅持以文化振興賦能鄉(xiāng)村發(fā)展,挖掘保護鄉(xiāng)土文化基因,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與農耕文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為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在此政策背景下,2025年7月3日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青春賦能鄉(xiāng)村興,深耕沃土助振興"實踐隊奔赴莆田市秀嶼區(qū),走進莆田市鄉(xiāng)村記憶檔案展示館開展"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隊員們以影像為筆、以足跡為墨,用鏡頭定格老物件的時光印記,在泛黃文獻與農耕器具的紋理中探尋鄉(xiāng)土文化的當代生命力。
紅色展區(qū):老照片里的歲月對話
鄉(xiāng)村記憶展館的玻璃展柜中,一本1952年的《毛主席語錄》封面泛著深褐色,扉頁鋼筆字跡雖已褪色卻筋骨猶存。實踐隊員們俯身凝視展柜內的革命宣傳畫——畫面中農人肩扛鋤頭、手持紅旗的剪影,與墻上懸掛的巨幅《開國大典》油畫形成歷史呼應。在一幅土改工作照前,隊員們的鏡頭聚焦于照片中農民緊握的地契與背景里剛插種的水田,地契褶皺與稻秧嫩芽在光影中構成生動敘事。展區(qū)墻面的老照片陣列里,"支前糧站"舊影像吸引隊員們駐足。木桌上堆疊的糧袋、墻上張貼的"春耕生產"標語,與展柜中磨損的《農業(yè)生產手冊》形成實物與影像的互文。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 傅任銘攝
農耕展館:老農具上的智慧年輪
農耕器具展區(qū)內,一件竹制"稻秧分苗器"在射燈下顯露溫潤肌理,竹節(jié)間距與現代農具株距標準驚人吻合。隊員們輪流手持復制品比劃,發(fā)現分苗器的弧度恰好貼合手掌,磨損的竹篾間還夾著半粒風干的稻種。鏡頭拉近至犁耙展區(qū),木質犁轅上深淺不一的牛繩勒痕清晰可見,鐵犁刃的反光中映出隊員們描摹輪廓的專注神情。
展柜角落,一件補丁摞補丁的蓑衣靜靜陳列,棕絲縫隙間殘留著幾縷稻草,衣襟內側墨線繡著的"民國廿三年"字樣已斑駁成淺灰色。當隊員們將鏡頭對準蓑衣針腳時,燈光在補丁邊緣勾勒出柔和的金邊,仿佛時光在經緯間編織的年輪。實踐團指導老師強調:"這些農具不是展品,是祖先握在掌心的生存智慧。"

圖為農耕器具展區(qū) 傅任銘攝
方言展區(qū):童謠文獻中的活態(tài)密碼
"莆仙方言童謠"展區(qū)的玻璃展柜里,《道一糕》手抄本頁面上,"橄欖鹽,岡上趕"的毛筆字跡暈染著淺棕色水痕,配圖中山民挑橄欖、漁夫背海鹽的場景線條簡練卻意境鮮活。隊員們圍坐展桌前,鏡頭捕捉到《五日節(jié)》童謠旁"端午即夏收農忙始"的蠅頭小注——唱詞與注釋的墨色深淺差異,恰似傳統農耕文明的雙重敘事。一面童謠主題墻繪吸引隊員們的鏡頭:《搓湯圓》連環(huán)畫從糯米插秧到石臼舂米依次展開,畫中孩童偷嘗米粉的憨態(tài)與展柜里的民國米篩形成妙趣呼應。

圖為實踐隊合影 傅任銘攝
此次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中,實踐隊在泛黃的文獻里打撈紅色記憶,于斑駁的農具中解碼農耕智慧,從悠揚的童謠里拾取方言密碼,以影像記錄喚醒鄉(xiāng)土文化的生命溫度。這場沉浸式實踐將老物件的時光印記轉化為鄉(xiāng)村振興的文化動能,讓紅色歷史文獻成為照亮發(fā)展前路的精神火炬,使傳統農耕器具成為連接古今智慧的創(chuàng)新橋梁,令方言童謠成為延續(xù)地域文脈的鮮活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