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技學院“南社古韻”突擊隊專訪非遺傳承人李翠薇
引言
2025年7月3日,廣東科技學院“南社古韻”突擊隊赴東莞市茶山鎮南社古村,專程拜訪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綢衣燈公”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翠薇,在其工作室開展非遺傳承主題交流活動。活動旨在深入了解“綢衣燈公”技藝的保護現狀、傳承挑戰與發展路徑,為社會實踐調研積累一手資料。
匠心守護者——李翠薇老師
圖為李翠薇老師。譚詠詩攝
李翠薇老師是茶山“綢衣燈公”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第七屆金鷗獎“2021年非遺文化影響力人物”,長期致力于東莞本土文化研究與推廣,著述頗豐,并積極組織開展研學活動推動傳統文化活態傳承。
對話時光,聆聽守護者的心聲
圖為李翠薇老師與廣東科技學院“南社古韻”突擊隊老師、隊員在交流。鄒欣攝
交流中,李翠薇老師詳細介紹了其傳承“綢衣燈公”的初心與歷程。她在研究東莞茶山古村落時發現該技藝瀕臨失傳,幾經輾轉,于2015年尋得最后的老手藝人林炯恩,被其精湛技藝所震撼。后來,82歲高齡的林炯恩老先生身患重病,鎮上的干部對她說:“這項技藝要絕跡了,你得趕快接住!”這句話讓李翠薇老師深感責任重大。她毅然承擔起搶救性傳承的使命,為了系統學習“綢衣燈公”的制作技藝,她自費走訪多地,向民間泥塑藝人求教,并反復揣摩林老留下的作品細節。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她還嘗試融入現代審美元素,讓古老的技藝更貼近當代生活,不斷學習、守正創新。
談及當前傳承面臨的主要困難,李翠薇老師指出兩點核心挑戰:一是傳承人年齡斷層,現有11名徒弟中90后僅3人,年輕人受生計壓力影響難以全身心投入;二是經濟困境,公益推廣與商業生存的兩難。李翠薇老師每年可獲得一定的政府補助,扣除助手薪資、材料費等成本后,幾乎所剩無幾,所開展的非遺公益課程雖利于推廣,但如果沒有可持續性的收入,傳承人自己都難以維生。
在技藝創新方面,李翠薇老師針對傳統泥塑易碎的難題進行有效改良,探索出將人物身體部分改為布塑、頭部保留傳統泥塑工藝的解決方案,并于“七仙女”作品中成功應用。在選擇傳承人時,李翠薇老師強調“熱愛”為首要標準,目前已不局限于本村或家族傳承的傳統模式,并積極通過“非遺進校園”等活動播撒興趣種子,擴大傳承基礎。

圖為李翠薇老師與廣東科技學院“南社古韻”突擊隊隊員在交談。白露攝
李翠薇老師還提到曾與其他高校合作打造過“茶園十二將軍”IP,并計劃將其發展為系列故事,目標是打造成“東莞的迪士尼”。對于“南社古韻”突擊隊提出的融入AR等新技術的建議,她持開放態度,但強調需謹慎處理版權問題。“新技術能增強互動性,但核心技術和形象的知識產權必須保護好”。在吸引公眾參與和商業化探索方面,李翠薇老師提出了可以開發親子手工體驗、定制化作品服務(如根據客戶需求定制寵物形象泥塑等)、借鑒“非遺壓花藝術”培訓模式開設親子課程等設想,并認可了“南社古韻”突擊隊提出的“非遺+英語”夏令營等創新形式的可行性。同時李翠薇老師指出,當前最大的瓶頸是缺乏專業運營支持,急需專業團隊打通“最后一公里”,希望未來能加強與學校、企業合作,借助直播、跨境電商等新興渠道進行推廣。
李翠薇老師呼吁,希望政府能對茶山“綢衣燈公”這類瀕危非遺項目加大專項扶持力度,制定精準幫扶政策,建立更精細化的保護體系,對不同類型的非遺項目采取差異化措施。她也誠摯邀請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學習和體驗“綢衣燈公”制作,共同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的融合之道。讓這項寶貴的非遺技藝更廣泛地進入公眾視野中。
薪火相傳,吾輩當行
圖為李翠薇老師與廣東科技學院“南社古韻”突擊隊合影留念。譚詠詩攝
此次專訪為廣東科技學院“南社古韻”突擊隊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深刻啟發。李翠薇老師的探索為非遺傳承提供了另外一個樣本。然而,如何讓創意落地、讓技藝真正“活”起來,仍需政策、社會與專業力量的共同助力。這條“破圈”之路,或許正是傳統手工藝走向未來的關鍵轉折。團隊成員表示,將運用今日所學知識,通過影像記錄、文字書寫和路徑探索,積極宣傳廣東省非遺項目茶山“綢衣燈公”及其位于南社古村的傳承基地,為非遺文化的匠心傳承與創新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