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里尋徽韻,芳華途中探戲魂 ——淮北師范大學學子赴安慶開展黃梅戲文化傳承實踐 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落地生根,淮北師范大學"黃梅戲里尋徽韻,芳華途中探戲魂"實踐團隊于6月29日奔赴"黃梅戲之鄉"安慶,開展為期一周的文化探尋之旅。團隊先后走訪安慶市杏花黃梅戲劇院、安慶市博物館、嚴鳳英紀念館等地,通過專業訪談、沉浸體驗、文化宣傳等形式,深入挖掘黃梅戲藝術精髓,探尋非遺文化傳承創新之路。
對話非遺傳承人:聆聽黃梅戲的守正創新 在安慶市杏花黃梅戲劇院,團隊專訪了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鄭洪先生。鄭先生從專業視角系統講解了黃梅戲的起源發展、唱腔特色及表演體系,現場演繹了《金釵記》等經典選段。在談及傳承發展時,他強調:"黃梅戲既要守住戲曲的根與魂,又要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創新表達。"劇院團長張杏花女士則分享了劇團深入基層演出的生動故事,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藝術生命在于扎根人民。

(圖為實踐團隊走進杏花黃梅戲劇院)

(圖為鄭洪先生為實踐團隊演繹《金釵記》)

圖為實踐團隊與杏花黃梅戲劇院團長張杏花女士及鄭洪先生合影)
博物館沉浸體驗:觸摸戲曲文化脈絡 在安慶博物館黃梅戲專題展區,成員們通過百余件珍貴戲服、道具、手抄劇本,系統梳理了黃梅戲從民間小調到成熟劇種的發展歷程。特別設計的戲曲拼圖、行當知識競答、臉譜涂色等互動項目,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當站在復建的古戲臺下觀看實景演出時,成員王同學感嘆:”“原來唱腔里的婉轉起伏,都承載著江淮地區的文化密碼。”

(圖為實踐團隊在觀賞戲服)

(圖為實踐團隊在戲臺下觀看戲曲表演)

(圖為實踐團隊在安慶博物館內合影)
緬懷藝術宗師:感悟嚴鳳英的戲魂匠心 嚴鳳英紀念館內,泛黃的劇照、珍貴的手稿和復原的舞臺場景,生動再現了這位藝術大師"戲比天大"的一生。通過講解員動情講述,成員們了解到嚴鳳英如何將民歌元素融入唱腔,又如何為藝術奉獻終生。"看到她用鉛筆仔細標注的曲譜,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藝術追求。"團隊成員李同學在研討會上如是說。

(圖為實踐團隊在嚴鳳英紀念館內交流研討)

(圖為實踐團隊在嚴鳳英紀念館前的合影)
社區文化播種:讓戲曲扎根生活土壤 在蓮湖公園的文化宣傳活動現場,團隊創新采用"方言唱段+知識問答"形式,吸引數百名市民參與。"您知道《天仙配》里'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屬于什么唱腔嗎?"隨著問題的拋出,隊員們用安慶方言示范講解,讓專業術語變得通俗易懂。七十歲的陳奶奶拉著隊員的手說:"你們年輕人這么用心傳揚家鄉戲,真好!”
"

(圖為實踐團隊在蓮湖公園開展文化宣傳活動)
從博物館的文物典籍到街頭巷尾的即興傳唱,從藝術家的匠心堅守到百姓的自覺傳承,實踐團隊深刻認識到:黃梅戲作為首批國家級非遺,其生命力不僅在于舞臺上的華彩樂章,更在于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帶隊教師張教授表示:"這次實踐是高校與地方文化資源的深度對接,我們將把調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讓更多青年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將繼續以專業所學服務文化振興,讓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文:楊欣悅,鄧雨歆/圖:鄧雨歆王少云楊欣悅張怡婷/審核:徐聰慧/審校:卓澤朋/終審:吳守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