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傳唱課程--在律動中開啟民族音樂鑒賞之旅
(通訊員 張靚慧 文昱人 鄭陪都)7月4日,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青苗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吉首市河溪鎮河溪中學開展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傳唱課程,課程以“鑒賞民族音樂,傳承文化根脈”為主題,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讓孩子們在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豐富了暑期生活。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同學們介紹暖場游戲規則。通訊員 楊彭朵 供圖
圖為學生們投入在奧爾夫音樂“拍蚊子”游戲中。通訊員 楊彭朵 供圖
課程開始,“青苗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使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拍蚊子”游戲暖場。同學們跟隨節奏拍手、踏步,在趣味互動中激活音樂感知力,教學氛圍輕松,同學們十分活躍。暖場結束后,課程正式進入民族音樂鑒賞環節。實踐團成員從民歌起源為切入點,講解了民族音樂在勞動生活、民俗活動中的孕育過程,除此之外還向同學們介紹了號子、山歌、小調這三大主要類型及其藝術特點。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同學們講解民歌特色。通訊員 楊彭朵 供圖
在曲目鑒賞環節,課程選取了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江南民歌《茉莉花》、西藏民歌《青藏高原》等經典曲目作品。播放《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時,高亢的信天游腔調讓同學們感受到黃土高原的粗獷風情;賞析《次仁拉索》時,實踐團成員結合藏族音樂“長調”的特點,引導同學們分析了旋律中體現的高原遼闊感。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同學們一起鑒賞曲目《茉莉花》。通訊員 楊彭朵 供圖
此次課程重點在于江南經典民歌《茉莉花》的鑒賞。實踐團成員對比了江蘇、河北、東北等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之間的旋律差異,讓同學們認識到一首民族歌曲能有多種表達形式。學生表示,這是第一次知道一首簡單的《茉莉花》能有這么多學問,感覺到民族音樂十分奇妙。課程最后,實踐團成員告訴孩子們,民族音樂是文化的聲音載體,鑒賞不是終點,傳承才是使命。
此次課程通過趣味游戲與專業鑒賞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時還能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該系列課程后續還將開展“民族歌曲傳唱坊”等活動,旨在持續深化民族音樂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