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ㄍㄓ崋T王欣怡邊俊輝)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井岡精神,7月3日下午江西水利電力大學實踐團一行來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通過文物跨越時空與烈士“對話”,瞻仰革命圣地,感悟井岡精神。

圖為實踐團成員合照(王秀宇 供圖)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作為中國首座地方性革命歷史博物館,這里珍藏著千余幅黨和國家領導人墨寶、數百件珍貴影像史料,更凝固著從羅霄山脈燃遍神州的星火記憶。在講解員低沉的敘述中,實踐團步入五大主題展廳,一幅用鮮血與信仰繪就的歷史長卷徐徐展開……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展品(王秀宇 供圖)
在“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展廳,泛黃的《共產黨宣言》早期譯本靜臥展柜,書頁間的批注墨跡如暗夜螢火,映照百年前志士在迷茫中的求索;朱毛會師的巨幅油畫前,師生凝望畫中相握的雙手,耳畔仿佛響起黃洋界隆隆炮聲;“粉碎經濟封鎖”的實景復原區,粗布軍裝、竹鹽罐、桐油燈,將紅軍“紅米飯、南瓜湯”的崢嶸歲月拉至眼前。當3D動態沙盤亮起,羅霄山脈的地形隨燈光流轉,實踐團成員李航輕聲感慨:“這蜿蜒的等高線,竟是先烈用草鞋丈量的信仰坐標!”
最震撼人心的,是“走向全國勝利”廳的時空回響。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的紀錄片在環形幕墻循環播放,畫面中老人撫摸舊戰場的蒼勁手掌,與展柜里1927年的土銃重疊。實踐團指導教師陳明在筆記中寫道:“一根扁擔挑起的何止糧食?那是共產黨人壓不彎的脊梁!”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王秀宇 供圖)
當夕陽為博物館的琉璃瓦鍍上金輝,實踐團在序廳火炬雕塑下開展現場研討。竹釘陣、紅軍灶,這些文物在訴說——真正的井岡精神,是草鞋踏出的路,是竹篾編的夢!成員們紛紛駐足留言屏,指尖劃過電子屏的微光:“今日我以青春之名立誓,當以井岡竹為骨,星火志為魂!”
離館時山風驟起,博物館檐角的紅五星在暮色中灼灼如炬。實踐團成員列隊向展廳深深鞠躬,玻璃展柜里銹跡斑斑的大刀與門外青春飛揚的面龐,在這一刻隔空相望。帶隊的水土保持學院老師劉麗平望向綿延群山:“這座博物館是立體的教科書,它告訴我們——信仰不是抽象符號,是油燈下起草的《土地法》,是竹扁擔壓彎的肩膀,是穿越百年仍滾燙的精神火種。”
離別的車輪啟動,博物館漸隱于蒼茫暮色,但井岡山的星火已點燃年輕的心。實踐團將帶著這份淬煉過的信仰歸程,讓八角樓的油燈光穿透時空,照亮新時代的趕考之路。正如留言簿上那行遒勁的字跡:山河已無恙,吾輩當續焰。愿和平與繁榮永遠守護這片熱血的土地,愿英雄的精神代代相傳、永不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