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南京醫科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控糖脫敏護成長之路,接苗防疫守青春之盾”分隊走進南京市江寧區東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針對空氣污染及室內過敏原等環境暴露因素對兒童哮喘發病率的影響開展專題宣講。團隊通過發放科普手冊、現場講解防護策略,助力家長識別哮喘信號、優化居家環境,推動兒童呼吸健康社區防線建設。
隱憂:每百名兒童中四人患病,環境誘因亟待關注 活動伊始,團隊成員在服務站門前設立咨詢臺,向過往居民發放圖文并茂的《兒童哮喘防護指南》。手冊封面上“讓孩子每一次呼吸都輕盈自由”的標語格外醒目。

(圖為實踐隊員制作的兒童哮喘知識宣傳手冊。葉佳穎 供圖)
一位帶著孫子的老人翻閱手冊時眉頭緊鎖:“娃總半夜咳嗽,原來可能是哮喘?”數據顯示,我國兒童哮喘發病率十年間增長50%,華東地區高達7.57%,平均每百名兒童中約有4名患者。團隊成員隨即結合手冊內容解釋:哮喘雖無法根治,但80%以上患兒通過規范管理可實現零發作,關鍵在于早識別、早干預。
破障:揪出居家“隱形殺手”,科普掃除認知盲區 宣講環節聚焦環境誘因這一核心議題。實踐隊員借助展板,將復雜醫學知識轉化為直觀比喻:“兒童氣道像敏感的小喇叭,冷空氣、塵螨甚至大笑都可能觸發‘警報’。”室內污染被列為重點風險——未安裝油煙機的家庭兒童哮喘風險增加132%,二手煙含250種有害物質,甲醛和潮濕環境滋生的塵螨更是隱匿威脅。現場家長紛紛點頭:“以前只關心孩子吃什么,沒想到空調濾網多久沒洗也是問題!”
團隊特別指出認知誤區:反復被診斷為“支氣管炎”(年發作超3次)或輸液后仍遷延不愈的咳嗽,需警惕哮喘可能。一位母親恍然大悟:“孩子每次跑步就蹲地上喊胸悶,我們還怪他嬌氣……”對此,隊員提出具體建議:每周用55℃熱水清洗床品、保持室內濕度40%-60%、花粉季佩戴密閉口罩,并從游泳等溫和運動開始重建孩子心肺功能。
(圖為實踐隊員為家長進行兒童哮喘知識宣講。吳思融 供圖)
行動:五步打造“呼吸安全屋”,社區聯動構筑防線 針對家庭防護,團隊推出“無縫空間五步法”:從床品高溫除螨、廚房強力排煙,到避免孩子情緒激動時直接吸入冷空氣,均配有可操作性細則。現場演示環節中,隊員用吹泡泡游戲模擬呼吸訓練:“這樣能幫孩子平穩呼氣,避免氣道痙攣。”手冊末頁的“希望加油站”引發共鳴:奧運冠軍阿德里安從哮喘患兒逆襲的故事,以及“約50%患兒青春期癥狀顯著緩解”的醫學數據,為焦慮家長注入信心。
(圖為實踐隊員為家長發放宣傳手冊。吳思融 供圖)
活動尾聲,社區工作者表示將推動油煙機普及倡議。居民王女士攥緊領取的舒膚佳香皂感慨:“這小禮物提醒我洗手防菌,更是健康意識的‘敲門磚’。”當日共發放手冊200余份,服務站內“控糖脫敏護成長之路,接苗防疫守青春之盾”的紅色橫幅下,家長咨詢聲與隊員解答聲交織成網,悄然織就社區健康防護的第一道篩網。
(圖為實踐隊員在東山社區的合照。吳思融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