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南京醫科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控糖脫敏護成長之路,接苗防疫守青春之盾”團隊走進南京市鼓樓區婦幼保健所,針對轄區HPV疫苗接種現狀、新政策落地難點及改進路徑展開深度調研。團隊通過參觀一體化接種門診、訪談保健所管理人員,聚焦男性接種障礙與青少年普及策略,探索提升免疫覆蓋率的科學方案。
現場:專業分區與認知鴻溝并存 在預防接種區域,清晰的科室標識系統與功能分區體現了規范化管理理念。團隊注意到,接種服務根據人群需求被細化為不同模塊,例如針對成人疫苗的專項窗口與綜合服務窗口的分設,展現了精準化服務的設計思路。
(圖為婦幼保健所醫生為實踐隊員講解疫苗接種一體化流程。張靖菡 供圖)
沿著走廊前行,一面設計醒目的“女性健康知識科普墻”吸引了團隊的注意。墻面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系統展示HPV防治知識,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聽一聽”互動板塊。該板塊設置了清晰的二維碼標識,并配有“你必須知道的‘好聲音’”等引導性標語。參觀者只需掃碼,即可通過手機便捷地收聽由專業醫師錄制的HPV科普音頻,內容涵蓋疫苗作用、接種程序、安全性及適用人群等關鍵信息。這種“視聽結合”的模式,突破了傳統展板靜態閱讀的限制,以更直觀、更具親和力的方式,將科學知識無聲地滲透到公眾的認知中,體現了現代健康教育向便捷化、人性化發展的趨勢。
(圖為婦幼保健所女性健康知識科普墻。張靖菡 供圖)
訪談中,保健所相關負責人直言推廣困境:“許多男性認為HPV疫苗等同于‘宮頸癌疫苗’,與己無關。實際上,男性接種對預防陰莖癌、肛門癌及降低伴侶感染風險至關重要。”認知偏差與經濟壓力形成雙重阻礙——男性接種三針四價疫苗需2400元,九價則高達4000元,對經濟未獨立的青少年尤顯沉重。
破局:政策落地與三維策略 面對男性接種率低和青少年覆蓋難的挑戰,團隊深入了解了保健所的應對策略。江蘇省自2023年起實施的13-14歲初一女生HPV疫苗免費接種政策,目標覆蓋率60%,通過教育系統精準定位人群,已在各地取得成效,南京部分家長意識超前提前自費完成接種,蘇北地區更是展現出高效的執行力,甚至“每周超額完成任務”。
為突破現有覆蓋范圍主要針對女生的局限,保健所負責人提出了系統性的三維拓展方案:首要任務是開展針對性科普講座,運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型,重點破除家長(尤其是男孩監護人)關于“HPV疫苗僅與女性相關”的認知誤區,闡明男性接種對預防自身相關癌癥及保護伴侶的雙重價值;其次是與教育系統緊密協作,通過校園健康課程和主題活動,將知識直接送達處于“黃金接種期”(9-26歲)的學生群體,培養其健康自主意識;最后是探索接種服務進校園模式,解決學生面臨的“時間沖突、距離遠”等實際障礙,大幅提升接種便利性。
負責人強調,衛生與教育部門的深度協作是打通這“最后一公里”的核心關鍵。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婦幼保健所管理人員。張靖菡 供圖)
生力軍:醫學生的實踐角色 在探索提升覆蓋率的路徑時,團隊注意到醫學生群體被寄予厚望。保健所負責人明確指出:“醫學生開展同伴教育,因其同齡人身份和相似語境,在討論敏感話題時更具親和力與信任度,效果常優于專業人士。”這種獨特優勢使其成為推廣中的重要生力軍。建議醫學生將HPV知識宣傳融入校園現有的防艾、性教育等健康項目中,借勢擴大影響。
同時,積極參與社區家長科普、設計問卷調研不同人群(如高校男生)的接種障礙(如認知顧慮、價格敏感度)以為政策優化提供數據支撐、支援咨詢熱線或參與數據分析等實踐。
這些活動不僅服務于當前的公共衛生目標,也為醫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錘煉其溝通與科研能力,成為連接政策與需求的活力紐帶。
尾聲:思考與啟程 調研尾聲,團隊于保健所門前合影。合影時,“鼓樓區婦幼保健所”的立牌與醒目的“疫苗防疫守青春之盾”標語構成背景,夕陽光影勾勒出年輕公衛人凝神沉思的側影——如何讓男性接種從“冷話題”變“熱行動”,如何讓校園成為免疫屏障的起點,答案正從數據與訪談中浮現。
(圖為“控糖脫敏護成長之路,接苗防疫守青春之盾”團隊與南京鼓樓區婦幼保健所醫生合照。張靖菡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