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如炬,照亮鄉村振興路。在大余這片浸染著革命熱血的紅土地上,江西農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微光童行"文明實踐隊以青春之名,續寫著新時代的紅色故事。他們用腳步丈量革命老區的山山水水,用行動詮釋著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汗水澆灌希望田,青春綻放振興花碩果累累的瓜地里,躍動的"志愿紅"成為最亮麗的風景。隊員們俯身勞作的身影,與遠處蒼翠的群山構成一幅動人的畫卷。他們用直播帶貨的新方式,幫助拓寬農產品銷路,以實際行動助農增收,為傳統農事注入青春活力。

竹籃盛滿魚水情,紅心永續革命志陳毅故居的青磚黛瓦間,流傳著太多動人的革命往事。當講解員講述周籃嫂用竹籃為游擊隊送飯送情報的故事時,隊員們仿佛看到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里,普通群眾用最樸素的方式守護著革命火種。這份軍民魚水情,穿越時空依然溫暖人心。

詩篇鑄就英雄氣,青山不負少年志梅嶺三章紀念館內,時間的刻度在《梅嶺三章》詩碑前變得格外清晰。當實踐隊員們齊聲朗誦"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時,八十多年前那個風雨如磐的歲月仿佛就在眼前。鏗鏘的詩句在展廳內回蕩,與年輕的心跳產生奇妙的共振。歷史與現實在此刻交織,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鉛字,而成為可觸可感的生命體驗。當指尖觸碰那些斑駁的史料,當腳步丈量當年游擊隊員走過的山路,信仰的力量在年輕的心靈深處激蕩起陣陣漣漪。

童心向黨薪火傳,紅色故事潤新苗實踐站里,陽光透過窗欞,在一張張專注的小臉上投下溫暖的光斑。實踐隊員以周籃嫂的竹籃為引,將那段烽火歲月娓娓道來。當黨課講到"什么是共產黨員的信仰"時,三年級的小雨突然舉起手:"就像周籃嫂那樣,永遠相信紅軍會回來的對不對?"稚嫩的童言在教室激起漣漪,實踐隊員眼眶微熱,他們看見紅色的基因正以最生動的方式,在這些鄉村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銀發笑顏暖心田,青春接力顯擔當在走訪慰問留守老人和老黨員的過程中,“微光童行”文明實踐隊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與敬意。隊員們手中的慰問品雖輕,但承載的情誼卻重。老人們布滿皺紋的臉上綻放的笑容,是對青春奉獻最好的褒獎。在老黨員家中,隊員們聆聽他們講述入黨初心和奮斗歷程。老黨員們雖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鑠,他們用質樸的話語回憶烽火歲月,勉勵青年傳承紅色基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隊員們深受鼓舞,紛紛表示要將紅色精神融入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微光雖小,聚之如炬。在勞動中體悟民生,在歷史中汲取力量, 這支年輕的隊伍,正以腳步為筆、以汗水為墨,在贛南紅土地上書寫著“強國有我”的生動注腳。青春與信仰的對話還在繼續,鄉村振興的故事正書寫新的篇章。志愿者們將繼續以青春之力服務鄉村,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