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史明根脈,話教育新機,赴振興實踐
——“蓼花知行”志愿服務隊赴新杭鎮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
為助力鄉村文化科技振興,推動青春力量融入基層發展,2025年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蓼花知行”志愿隊來到廣德市新杭鎮開展了“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7月2日清晨,陽光灑在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的門廊。“蓼花知行”志愿隊的隊員們身著統一服裝,整齊列隊。在學院標志性的建筑前,大家簇擁著隊旗,定格下出發前的大合照。眼神中,既有對未知實踐的期待,也飽含著用知識服務鄉村的熱忱,這場青春奔赴,正式拉開帷幕。
志愿者們與老師在求是樓合照(王梓仰 攝)
探史明根脈,傳紅色精神
午后,服務隊踏入廣德博物館,開啟歷史文化探尋之旅。博物館內,“歷史文化陳列館”“革命歷史陳列館”“青銅器專題館” 三大展館依次鋪陳當地歲月長卷,恰似三部宏大的編年史書,靜靜等候隊員們翻閱解讀。在歷史文化陳列館,從原始石器到唐宋瓷器,文物串聯起廣德從蠻荒到繁榮的軌跡,隊員們從中觸摸地域文明起源。革命歷史陳列館里,泛黃手稿、帶彈孔的軍裝訴說著先輩浴血奮戰的故事,讓隊員們感受烽火歲月的殘酷與紅色精神的震撼。青銅器專題館中,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的青銅器吸引隊員們駐足,他們從紋飾與銘文中探尋古代廣德的社會生活與工藝水平,為后續文化賦能鄉村積累素材。
隊員端詳青銅器(王梓仰 攝)
從史前文明的朦朧曙光,到革命年代的熱血沸騰,再到青銅技藝的匠心獨運,廣德的過往在展館中鮮活如昨,成為隊員們腦海中滾燙的文化記憶,更讓大家深切體會到傳承與傳播這份文化的沉甸甸的責任。沉浸式體驗中,隊員們深刻感悟紅色精神的綿延傳承,先輩們為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的壯闊場景,在展館里具象化為直抵心靈的震撼力量。
隊員們輕聲交流(曹夢凡 攝)
話教育新機,推鄉村前行
傍晚,服務隊走進新杭鎮中心小學,與校長展開深度交流。會議室里,校長圍繞學校發展現狀、鄉村教育痛點與機遇侃侃而談。從師資隊伍建設的瓶頸,到學生素質教育的探索,再到如何借助外部力量激活鄉村教育活力,話題層層深入。隊員們結合調研支教規劃,就文化課程設計、科技興趣培養等內容與校長互動,探討 “高校 + 鄉村小學” 協同育人模式。這場交流,既讓隊員們明晰鄉村教育需求,也為后續支教實踐錨定方向,架起知識賦能鄉村教育的橋梁。
隊員們與校長交流(楊添樂 攝)
交流中,墻上懸掛的錦旗格外醒目,“心系學生盡心盡責,教導有方萬分感激”,這是家長對學校老師育人成果的肯定,也側面印證新杭中心小學教育工作的溫度。校長提及學校發展時,眼中滿是熱忱。從學生創作的繪畫作品裝點校園,到學校榮獲 “綜合考核獎”“教育質量獎” 等榮譽,能看到學校在素質教育與教學質量提升上的雙重深耕。這些成果,既是學校前行的底氣,也讓服務隊更清晰認知到鄉村教育的潛力與可發力點,為后續支教方案細化提供了現實參照 。
鄉村學校所獲榮譽(王梓仰 攝)
赴振興實踐,立未來目標
此次實踐活動,是安徽理工大學學子扎根基層、踐行青春使命的生動縮影。從校園集結到文化探尋,再到教育交流,每一步都飽含著服務隊助力鄉村振興的擔當。這場實踐,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參觀”與“交流”,正如帶隊老師所說:“鄉村振興不是一個人的奔赴,而是一群人的接力。”未來,“蓼花知行”志愿隊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一方面整理廣德歷史文化素材,開發“文物里的鄉村”系列課程,讓鄉土文化走進小學課堂;另一方面,根據新杭鎮中心小學的需求,組建專項小隊,通過定期支教等方式持續提供支持。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以積極態度奔赴鄉村振興實踐,通過深入了解與學習、踐行與弘揚、創新與發展等方式,為鄉村振興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