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莆田學院新工科產業學院“數”拓星村實踐隊前往福建省漳州市角美鎮鴻漸村,圍繞“增強文化認同感,增進海內外聯系”主題開展僑鄉文化調研活動。實踐隊通過實地走訪、村民訪談及網絡媒體宣傳等形式,深入挖掘僑鄉歷史脈絡,助力僑鄉文化傳承與發展。


僑鄉發展與文化遺產深度體驗
在當地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隊首先參觀了鴻漸村的整體發展風貌,了解其作為“呂宋村”的歷史淵源——自明清時期起,村民便從月港出海移居菲律賓呂宋島,形成獨特的僑鄉文化圈層。隊員們重點探訪了三大文化地標:
阿基諾夫人親手種下的南洋杉:這棵由菲律賓前總統科拉松・阿基諾1988年回鄉尋根時栽種的樹木,如今已枝繁葉茂,成為中菲文化交流的象征。阿基諾家族祖籍地的確認,更凸顯了鴻漸村作為海外僑胞精神紐帶的重要地位。


鄭和廟:這座明末清初由旅菲僑胞帶回鄭和畫像并興建的廟宇,供奉鄭和及助手王景弘,其“黑臉鄭和”與“紅臉王景弘”塑像及廟聯“著千古之功勛職封太保,濟萬民乎黎庶德重風山”,體現了閩南僑胞對航海先驅的尊崇,以及兩岸共同的信仰文化。
鳳山宮:始建于宋末的鳳山宮主祀保生大帝及朱、池、李三姓王爺,作為白昆陽保六甲社共奉宮宇,其建筑風格融合閩南傳統與南洋元素,承載著僑鄉民眾祈福平安、追思先祖的深厚情感。
多維調研助力文化傳播
實踐隊通過三項舉措深化調研:
實地調研:隊員們結合高陽樓僑鄉記憶館內的僑批、老照片等千余件展品,系統梳理華僑遷徙史與僑鄉發展脈絡,尤其關注“鄉賢+”模式下的文化遺產活化案例,如高陽樓從華僑故居轉型為兩岸文化交流空間的實踐。
村民交流:與當地老華僑及僑眷座談時,隊員們聆聽了許永洋等村民講述阿基諾夫人尋根歷程、華僑捐資興學等故事,深刻體會到僑胞“落葉歸根”的桑梓情懷。

網絡宣傳:依托短視頻平臺及直播技術,實踐隊記錄僑鄉風貌與調研成果,制作專題微視頻,計劃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擴大鴻漸村僑鄉文化影響力。此前該團隊曾憑借類似創新實踐獲校級優秀微視頻獎項。
文化認同與僑鄉振興的雙向奔赴
鴻漸村作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近年來通過保護南洋杉、活化高陽樓、建設華僑博物館等舉措,持續深化海內外文化聯結。實踐隊指導老師表示,此次調研不僅是對僑鄉歷史的“考古”,更是以數字化手段賦能文化傳承,助力鄉村振興。隊員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探索“數字技術+僑鄉文化”的創新路徑,讓千年僑鄉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