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并濟的湘西非遺傳承路——“青苗筑夢”實踐團專訪非遺傳承人楊德亮
(通訊員 黃婷 文昱人 莫海晉)2025年7月2日下午,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青苗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在湘西吉首市河溪鎮專訪了當地非遺傳承人楊德亮。這位老先生同時與“河溪香醋”和“鋼火燒龍”兩項傳統非遺手藝結緣,用多年的堅守,詮釋著湘西文化“柔似香醋、剛如烈火”的獨特氣質與魅力。
圖為非遺傳承人楊德亮正在接受采訪。通訊員 張靚慧 供圖
“醋缸里藏著咱湘西人的耐心。”楊德亮掀開墻角一口百年老醋缸的木蓋,缸中醋醅蓬松如棉,酸中帶甘的香氣瞬間彌漫開來。作為當地釀醋世家的第六代傳人,他對河溪香醋制取的古法技藝與核心要點了如指掌。這項以糯米、河溪井水為原料的技藝,講究“三伏暴曬、三九撈冰”,經半年發酵方成佳釀。
圖為楊德亮帶領實踐團參觀家中醋缸。通訊員 張靚慧 供圖
楊德亮常對年輕人說:“釀醋和做人一樣,急不得。火太旺會酸得發苦,曬不夠就少了那股回甘,這和舞龍一樣,要沉住氣。” 而這河溪香醋正體現出了湘西文化在時光中釀出的柔中韌。
圖為楊德亮向實踐隊介紹龍頭。通訊員 張靚慧 供圖
鋼火燒龍是湘西地區獨有的傳統民俗活動,以“高溫鋼花映龍舞”為核心,融合了特色扎制工藝、舞蹈技藝與民間信仰,被稱為“最具血性的東方狂歡”。據楊德亮介紹,這項技藝起源于明清時期的鐵匠舉行的祭祀儀式,旨在祈求爐火興旺、平安順遂,后逐步發展為節日期間用來驅邪納福、凝聚群眾精神的民俗盛典。
講完鋼火燒龍的起源,楊德亮便從二樓抱下一個龍頭,引得隊員們不禁連連贊嘆。這具龍首約1.2米高,竹篾骨架裹著暗紅彩布,金漆龍角微微彎曲,兩顆琉璃眼珠在天井的光線下亮得像含著星火。楊德亮指尖撫過龍嘴的木刻獠牙,“竹篾得用五年生楠竹,烤軟了彎出弧度,彩布要浸三遍桐油,不然經不住鋼花燎。”
訪談最后,楊德亮笑著望向醋缸與龍頭,說道:“醋是慢火熬的柔,龍是烈火煉的剛,合在一起,才是咱湘西的魂。”此次專訪讓實踐隊隊員們深切感受到湘西獨特的非遺文化特色,也為三下鄉調研增添了人文溫度與實踐深度。
圖為實踐隊與楊德亮合照。通訊員 張靚慧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