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至7月1日,安徽理工大學“壽縣薪火鑄盾隊”以“古建筑保護與宣傳”為主題,奔赴淮南市壽縣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青春之我,深入古城肌理,在傳承文化根脈的征程中留下足跡。
初遇古城,觸摸歷史的溫度
6月24日,實踐團隊懷揣對歷史的敬畏來到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開啟了文化傳承之旅。出發前,隊員們已做足功課,深入研習館藏文物背后的千年故事。活動現場,大家化身“文化講解員”,讓沉睡的青銅器開口訴說楚漢風華,使斑駁的陶瓦片重現壽縣古城的煙火人間。
與此同時,團隊與淮南師范學院“三下鄉”隊伍攜手,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開展志愿服務。隊員們協助工作人員清理館區雜草,并為辛勤勞作的工作人員送上清涼飲水,以實際行動詮釋志愿精神。
協助工作人員清理館區雜草(拍攝:朱子劍)

聯動活動現場(拍攝:蘇尚城)
實地調研,聽見古城的“呼吸”
6月25日至26日,隊員們穿梭于壽縣城內的古建筑群周邊,采訪環衛工、城管、游客等60余人,用1100余份線上線下問卷了解公眾對壽縣古建筑的認知與保護意識。墻體磚塊損壞、木柱亂涂亂畫嚴重、游客保護意識待提升……一個個真實的聲音被記錄,一張張問卷匯聚成保護古建的“問題清單”。

采訪現場(拍攝:程司南)
青春行動,開出保護的“良方”
6月27日至30日,實踐團隊將智慧與行動相結合,掀起古建筑保護的熱潮。隊員們精心設計“保護古建筑”主題宣傳單,用生動的圖片和通俗易懂的標語,向古城居民普及文物保護知識,讓守護意識深入人心。團隊還運用測量工具,采用科學的計數方法對古建筑的受損部位進行精準勘測,詳細記錄裂縫寬度、磚塊破損比例等關鍵數據,建立科學檔案,為后續修繕工作提供可靠依據。

古建筑受損部位測量分析(拍攝:馬奧宇)
建言獻策,謀劃古建的未來
經過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與數據分析,團隊正式向壽縣文化和旅游局提交了《壽縣古城墻保護現狀調查及保護建議報告》。報告基于對古城墻四門區域的系統調查,詳細記錄了建筑本體風化、人為刻畫、環境侵蝕等現狀問題,并創新性提出12條保護建議,包括:建立古建筑數字檔案庫,實現動態監測;劃定核心保護緩沖區,控制開發強度;開發文化研學路線,活化利用文化遺產等,建議報告獲得了壽縣文旅局工作人員的高度評價。

在壽縣文旅局遞交調研報告(拍攝:趙暢)
從講解員到調研者,從設計者到建言者,安徽理工大學的青年學子們用“三下鄉”的實踐足跡,在壽縣古城寫下了屬于新時代的文化答卷。守護楚風漢韻,共筑古建新生,這趟文化之旅已畫上句點,但關于傳承的故事,正在無數青年心中萌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