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為響應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國家號召,中南大學“夢繞山江,文旅融合”三下鄉社會實踐調研團來到湖南省鳳凰縣山江鎮,對當地文旅產業發展情況開展調查研究。
湘水之濱,群山環伺,古樸的村落點綴其中。翠色怡人,溪水淙淙,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畫卷緩緩展開。在被譽為“南方長城”的苗疆邊墻下,湖南省鳳凰縣山江鎮悠然而立,以恬靜安然的姿態見證歲月翩躚,歷史流轉。
苗學研究者龍曉飛說,山江苗寨是湘西苗疆最典型的苗寨,到了山江能看到一部苗族歷史的輪廓。作為蚩尤的后裔,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以其頑強的生命力綻放于邊遠之地,帶著野性的呼喚和對自然的崇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人。
山江鎮政府的官員熱情地接待了實踐團,詳細介紹當地的產業、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基礎情況,還幫助實踐團與村落取得聯系,對社會實踐給與了大力支持。
到山江鎮,不可不來苗王府。在湘西末代苗王龍云飛的府邸舊址上,建有目前全國規模最大、展品最多的民營苗族博物館—“中國苗族博物館”。生于湘西的鄉土文學大師沈從文為博物館留下“一部苗族悠久歷史的輪廓,一個苗族多彩社會的縮影,一幅苗族燦爛文化的畫卷”的寄語,大門匾額上的館名也是由沈老親筆題寫的。鎮政府專門為實踐團配備了講解員。在苗族姐姐繪聲繪色的講解下,一件件文物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背后的歷史內涵和價值逐漸涌現。
博物館采用“九館兩樓一區一場”的布局,將苗民真實生活場景與民族文物自然融合,全方位展現了苗族的建筑、習俗、服飾、手藝和發展歷史等。
實踐團成員仿佛跨越時空,來到了苗族人民居住的棚舍,圍坐在地樓板上烤火,祭拜儺公儺母,參與熱鬧的苗族迎親,在彌漫的煙火氣息中聽他們訴說生活的詩歌和民族的故事。
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實踐團成員了解到苗族女子心靈手巧,以苗繡立身。與四大名繡重地方特色不同,苗繡涵蓋內容廣泛,兼具美感和實用性,色彩大膽奔放,龍、鳳、蝴蝶等元素體現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苗族男子則擅長手工雕刻。館藏的苗王百鳥床上刻有銅錢、倒垂的蝙蝠、松樹、仙鶴、花瓶等吉祥紋樣,象征著苗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樸素向往。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因此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巫師地位很高。巫教認為“一生三,三生萬物”。三、六、九是苗族文化中的吉祥數字,苗族人民趕集也集中在農歷的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六月初六。
博物館和愛國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館長龍文玉致力于研究和傳播苗族文化,他發表的論文《屈原族別初探》受到沈從文等學者的認可。文章指出,大詩人屈原極有可能是苗族人。屈原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楚國是早期苗族人民建立的國家之一。他撰寫的《離騷》在苗語中是“要訴說”的意思。此外,屈原的作品多取材于苗區的名物。郢、鄂諸、敘浦、蒼梧等地都是當時楚國苗區的地名。
點燃火把,拂去纖塵,窺探洞穴遺跡一般,實踐團成員沿著編織苗族生活的一根根纖維,逐漸揭開苗族文化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走入苗族同胞的世界。他們雖然缺少文字記載的歷史,但是這些苗繡、銀飾不正就是“穿在身上的歷史,披在身上的文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