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綠色轉型,助力高質量發展
丹陽作為江蘇省的經濟重鎮,憑借眼鏡產業的集聚效應,已成為“中國眼鏡之都”。眼鏡產業作為丹陽經濟的重要支柱,已經不僅僅是傳統制造業的代表,更逐步向綠色生產和高科技智能化方向轉型。在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中,隊員們深入丹陽眼鏡產業園區,通過參觀生產車間和與企業負責人座談,詳細了解該產業如何在綠色轉型中尋找到新的發展動力。
智能制造與綠色生產方式結合
在產業園區,實踐隊員們參觀了眼鏡生產線,目睹了智能化設備和自動化生產流程。生產線上的機器人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減少了人工操作對環境的污染。通過引入先進的環保技術,眼鏡制造過程中減少了廢水排放和廢氣排放,達到了綠色環保標準。
企業負責人介紹:“我們通過技術創新和設備升級,實現了生產過程中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且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這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產業園的綠色政策支持
為支持綠色轉型,丹陽市政府對綠色生產企業提供了稅收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激勵本地企業在環保和節能方面進行投資。通過與當地政府的座談,實踐隊員們了解到,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促進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環保意識和技術創新。
“綠色轉型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對未來負責的決心。”實踐隊員們表示,丹陽在推動綠色生產的過程中,展現了城市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
二、推動鄉村振興,見證城鄉協同發展
在丹陽導墅鎮和延陵鎮,實踐隊員們走進鄉村,感受到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成效。丹陽在鄉村振興方面的實踐,重點推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農業發展和文化傳承。隊員們與當地村民、鎮村干部進行了訪談,了解了政府如何推動城鄉協同發展、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在導墅鎮,隊員們參觀了新建的鄉村公路和污水處理系統。新的鄉村道路改善了交通條件,縮短了農民的出行時間;而污水處理設施的投入使用,解決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一位導墅鎮的居民表示:“以前我們村里下雨就積水,污水橫流,現在有了新建設施,環境干凈了,出行也方便了。”
生態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在延陵鎮,隊員們走訪了當地的生態農業園,了解了生態農業合作社的運營情況。通過結合現代科技和傳統農業經驗,園區實現了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減少了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不僅提高了作物的產量,也保護了周邊的生態環境。
當地農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我們通過采用新型的種植技術,不僅讓農田更加健康,也帶動了周邊農民增加了收入。”
鄉村文化振興,非遺文化保護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丹陽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實踐隊員們參觀了丹陽市非遺文化展示館,觀看了丹陽皮影戲和剪紙等地方傳統藝術的表演,了解了這些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活力。
非遺傳承人表示,丹陽通過舉辦文化節和藝術展覽,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年輕人參與傳統文化活動,增強了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非遺文化保護,彰顯鄉村文化魅力
除了經濟發展,丹陽還注重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實踐隊員們參觀了丹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深入了解丹陽皮影戲、剪紙等傳統藝術形式的保護與傳承情況。通過與當地非遺傳承人的訪談,隊員們了解到了文化保護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特別是在年輕一代的參與和興趣培養方面仍有較大空間。
“文化保護不僅是為了傳承,更是為了讓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一位非遺傳承人表示,現代文創產品的開發和國際化的傳播渠道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活化提供了新機遇。

四、實踐成果,推動思考與行動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實踐隊員們不僅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式現代化在丹陽市的生動實踐,還從中汲取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智慧和力量。隊員們結合調研成果,撰寫了《丹陽市城鄉協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成效與優化建議》報告,提出了推動縣域綠色轉型、加強文化保護與創新的政策建議。
青春是最好的實踐力量,青年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在丹陽的這次社會實踐中,實踐隊員們不僅見證了綠色經濟與城鄉協同的實踐成效,還深刻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通過這次實踐活動,隊員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將繼續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積極貢獻青春力量,推動實現美麗中國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