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指出,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是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擴大就業的重要舉措,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脫貧攻堅戰的階段性勝利,如何確保脫貧戶不返貧,實現長期穩定發展,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技術培訓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能夠提升脫貧戶的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增強自我發展動力。為此,團隊于今年暑假前往桂林市陶家村進行調研,發現該村在脫貧戶技術培訓的實效性方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培訓內容與市場的匹配度、培訓方式的適宜性、政策支持的力度等。
陶家村村干部與團隊開展座談會。座談會上,團隊在老師的帶領下,與村書記等進行了深入對話,了解了陶家村的農業發展,初步了解了他們對脫貧戶技術培訓項目的看法和建議。通過他們的視角,團隊初步了解培訓在實際操作中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如何根據脫貧戶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確保培訓更加貼近實際,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團隊在陶家村干部的帶領下,走訪入戶,對四戶脫貧戶進行了采訪。同時還與五位脫貧戶進行了電話溝通,大部分脫貧戶表示學到了實用技能,但希望課程能更加貼近實際操作,減少理論深度,增加案例講解。還有的表示,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了生活中,但運用得不多。為此團隊查閱大量的文獻,思考陶家村在銜接背景下脫貧戶技術培訓實效性的優化策略。后面團隊創新提出采用“基層黨建+高校+農業科研機構”三位一體的技術協同培訓機制、“脫貧戶技術培訓的后續支持體系”等策略,實現脫貧戶技術培訓與共同富裕以及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后續,團隊與陶家村村干部保持密切的聯系,同時積極組織志愿者到陶家村開展服務,幫助他們鞏固技術學習成果。
通過座談會、入戶走訪和電話訪談的多維度調研,團隊深入分析了農村脫貧戶技術培訓的實效性問題。調研發現,雖然技術培訓對提升脫貧戶的生產技能具有積極影響,但培訓內容與需求的匹配度、培訓方式的靈活性以及后續支持等方面仍有改進空間。為此,團隊建議優化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創新培訓形式,提高其靈活性和可達性;建立后續的跟進機制,提高培訓效果的長期性和穩定性。這些策略的實施將有助于提高技術培訓的實效性,促進脫貧戶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