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7日,塔里木大學信息工程學院“AI賦能,童行筑夢”志愿服務團走進新疆阿拉爾市新苑社區與花園社區,開展了一系列融合科技與人文的志愿服務活動。通過AI繪畫、科學實驗、防詐騙教育、紅色精神傳承等形式,志愿者們為社區兒童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暑期體驗,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與夢想的種子。
科技賦能藝術:讓遠方觸手可及 “藝術給我們插上翅膀,把我們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活動伊始,志愿者以契科夫的語錄為引,通過PPT向孩子們講解不同繪畫流派的特征,并展示經典作品。在畫作識別環節,孩子們踴躍發言:“這是齊白石的《蝦》,水墨畫很有意境!”“色彩夸張的肯定是抽象畫!”
隨后,志愿者們利用AI繪畫工具,讓孩子們輸入指令生成心中的畫面。一名熱愛神話故事的孩子輸入“哪吒和敖丙”,屏幕上瞬間呈現出充滿想象力的畫面,他驚嘆道:“AI真神奇!”志愿者總結道:“藝術帶我們去遠方,而科技讓遠方來到眼前。”

(圖1為實踐隊成員協助孩子完成AI繪畫)
科學實驗:在“哇”聲中探索奧秘 親自體驗讓科學實驗課成為孩子們的最愛。維C還原實驗中,當碘伏噴向用維C溶液書寫過的白紙時,隱形字跡瞬間顯現,引來一片“哇”聲。“這是什么原理?”孩子們好奇地問。志愿者將問題輸入AI,用通俗語言解答化學反應的奧秘,并鼓勵孩子們動手操作。
社區負責人感慨:“這種直觀體驗正是科學啟蒙的關鍵。”未來,團隊計劃引入更多趣味實驗,讓抽象的科學知識“活”起來。

(圖2為孩子們體驗科學實驗)
AI防詐:練就“火眼金睛” 在防詐騙環節,志愿者通過AI語音克隆技術模擬詐騙場景,播放真假難辨的語音片段讓孩子們分辨。大部分孩子無法識別AI合成的“親人聲音”,志愿者隨即教授破解技巧:“遇到可疑電話,可以用暗語驗證!”通過情景模擬和問答互動,孩子們掌握了防詐知識。
這場活動不僅是一堂安全課,更是一次科技倫理教育,引導孩子們思考技術如何向善。

(圖3為孩子們參與AI語音辨別投票)
童心向黨:胡楊精神薪火相傳 志愿者用AI技術將胡楊樹“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故事制成動畫,結合塞罕壩造林人和敦煌守護者的事跡,詮釋胡楊精神的內涵。“人生如胡楊,唯有扎根才能成長。”團隊負責人表示,這種精神對邊疆兒童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活動中,孩子們還參與了線上升旗儀式,齊唱國歌,在莊嚴的氛圍中感受家國情懷。

(圖4為紅色教育后全體線上升旗)
折紙與配音:創意中傳遞溫暖 折紙環節中,孩子們制作了紙飛機、千紙鶴等作品。一名小朋友在紙飛機上寫下愿望:“飛得高高的,愿望就能實現!”志愿者感慨:“折紙不僅是手工,更是內心的表達。”
配音活動則充滿歡笑。孩子們為改編自《熊出沒》《哪吒》的反詐和環保動畫片段配音,在角色扮演中學習自我保護與環保知識。“成長有了雙倍的意義。”志愿者如是說。
科技為翼,讓夢想翱翔。活動雖已接近尾聲,但科技與愛的種子已在這里生根。團隊副隊長李怡表示:未來將拓展編程啟蒙、機器人互動等主題,開發AI安全演練等工具,讓更多孩子感受科技的魅力。塔大學子用行動與實踐證明:科技不僅是工具,更是傳遞溫度、點亮未來的橋梁。
(文/張怡璐 楊清·攝/劉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