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8日,江西師范大學 “贛風青行” 鄉村振興服務隊深入新干縣大洋州鎮多個鄉村,實地調研與考察各村的產業動態與現狀,力求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譚家坊村:“柑橘里的秘密” 譚家坊村在新農業發展方面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當地以水稻種植為主,同時發展了完善的陳皮產業鏈,是江西省規模最大的陳皮生產基地,通過與江西省農科院開展技術合作,形成了育苗種植與深加工為一體的產業模式。果實成熟之后,果皮經過處理加工制成陳皮,果肉則用于返肥潤土。近期村里正積極研發將果肉轉化為果酸、飲料等產品的新技術,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書記帶領村民與公司合作,實現了企業增效、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的多贏格局。

夏塘村:“育秧里的希望” “贛風青行” 鄉村振興服務隊踏入育秧廠房,眼前的自動化流水線正有序運轉——育秧機將專用育秧土與稻種精準配比、快速裝填,傳送帶壓平土層后,一顆顆稻種便可以靜候 24 小時之內的萌芽時刻。廠房另一側,藍白相間的自動插秧機整齊列隊,負責人指著兩側平臺介紹:“培育好的秧盤放在這里,機器能自動完成插秧作業。” 移步室外大棚,成片的育秧盤鋪展如綠地毯,負責人隨手卷起一盤秧苗,盤根錯節的根系交織成海綿狀,嫩綠的葉片透著蓬勃生機。“周邊好幾個村子的秧苗都從這兒出!” 負責人自豪地說。從播種到插秧的全流程機械化,得益于當地 “小田并大田” 政策的落地。這不僅為現代化農機作業騰出空間,更讓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塘西村:“魚躍中的青春” 塘西村是遠近聞名的魚苗育養基地。草魚、鯽魚、鳙魚、鰱魚等多種魚苗在此孕育成長,通過合作社 “統一調配、統一銷售” 的模式,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魚苗遠銷各地。然而,受市場行情波動影響,魚苗價格難以保持穩定。農民感慨:“今年能賣到3.5到4元的價格,已屬難得的好行情。”值得欣喜的是,塘西村積極探索破局之道,通過培育青年實用人才黨支部,強化對青年人才的政治吸納與技能培訓,鼓勵青年人才勇立潮頭,帶頭創新創業。在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下,這座魚苗育養專業村將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書寫更加精彩的篇章。
從譚家坊村的陳皮香到夏塘村的育秧綠,最后到塘西村的魚躍歡,新干縣的鄉村土地上,多元產業正在蓬勃生長。此次調研所見,是鄉土中國堅守與突破的答卷:糧食安全根基更牢,特色產業枝葉更繁,現代技術照亮田壟。這份生機與智慧,正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注腳,也為未來的農業發展鋪就了充滿希望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