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鼓韻醒山河,非遺鑼鼓煥新生 長江師范學院龍潭非遺傳承尋訪活動紀實
為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科技創新與傳統手工藝深度融合,2025年6月,長江師范學院組織“非遺新聲”學生實踐團隊赴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老藝人執槌六十載,八牌鑼鼓響徹古村落”為目標,通過實地調研、技藝傳承、數字技術應用等形式,在基層實踐中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路徑,為非遺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跟隨八牌鑼鼓唯一省級傳承人張永康,記錄這項融合巴渝戰鼓與客家鑼樂的非遺絕響。78歲的張師傅執槌六十載,他的雙手就是八牌鑼鼓的活態檔案。
八牌尋根:解碼三絕古韻
"八牌鑼鼓講究‘鼓引路、鑼定魂、鈸生花’!"省級傳承人張永康在百年老宅中展開泛黃的工尺譜。作為龍潭客家先祖創立的樂種,其"三絕"令學子驚嘆:
曲牌絕:八大主牌對應婚喪嫁娶等民俗場景,《錦雞出山》《龍鳳呈祥》等24支曲目暗藏天地密碼
陣型絕:八人成陣,鼓手執令旗指揮七種樂器,走位如北斗七星
技法絕:鼓槌"蜻蜓點水"奏雨聲,銅鈸"懷中抱月"擬雷鳴。
當鼓點模擬出云海翻騰、龍爪破霧的聲響時,團支書在采風本上寫道:"這不是音樂,是山河的呼吸。"
鼓槌握薪火:古村響起傳承課
“腕要穩,心要沉!”在青石板鋪就的百年老院中,78歲的鑼鼓傳承人張永康手把手教學生握槌。他布滿老繭的雙手在堂鼓、馬鑼、鈸之間游走,一曲《巴渝春早》如驟雨初歇,溪澗奔流。“這曲子里有插秧的節奏,有豐收的喜悅。”張師傅邊示范邊講解鼓點背后的農耕記憶。
雨中的青石巷傳來新老交替的鼓點——張永康擂響《暮歸》,少年鼓隊回應《破曉》。三百年的聲浪穿過濕漉漉的屋檐,把非遺的種子,播撒在青春的土地上。
暮色中的龍潭古鎮,最后一記《清江引》在禹王宮梁柱間縈繞不散。這場跨越地域的非遺守護行動,長江師范學子用雙腳踏出的非遺保護樣本昭示著:真正的傳承從不在博物館的玻璃罩內,而在少年發紅的掌心、在鄉野未熄的燈火、在每一次將歷史譜本翻向未來的決心里。八面鑼鼓震落的,是時光的塵埃,而接住的,是山河永續的晨光。
文字:李宗玲 照片:丁浪
作者:李宗玲 來源:長江師范學院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守護蓮塘村村民健康,共筑康養安全防線
- 2025年7月,巢湖學院體育學院“一院一鎮一品實踐專項團”積極響應學校號召,投身于“巢湖學院2025年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
-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