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理念,提升青少年環保意識,助力垃圾分類工作深入推進,2025年7月10日下午,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攜手方碑社區,依托“西”“望”“方”興社會“三下鄉”活動,在方碑社區開啟第六站實踐之旅。此次活動圍繞垃圾分類主題展開,旨在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社區小朋友們深入了解垃圾分類知識,切實增強環保意識,為構建綠色社區貢獻青春力量。
活動中,主講人胡娜娜通過PPT展示,向社區小朋友詳細介紹了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成都擁有2100余萬常住人口及一定流動人口,每天產生的垃圾量超過1.8萬噸”,一組組數據表明目前我市的垃圾處理壓力巨大。且不同垃圾的降解時間差異顯著,紙巾、紙袋等需一個月,薯片包裝袋需70-80年,塑料瓶約500年,玻璃瓶甚至可能永遠無法降解,垃圾污染問題不容忽視。
圖1講解垃圾分類
主講人重點講解了垃圾分類的原因,讓小朋友們意識到做好垃圾分類能減少對土地的侵占,提高濕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還能有效減少濕垃圾發酵產生的惡臭氣體,讓居民呼吸更清新的空氣。
圖2講解垃圾分類的原因
關于如何分類垃圾,主講人介紹垃圾主要分為四類:可回收物(如廢紙張、廢塑料、廢金屬等適宜回收循環利用的廢棄物)、有害垃圾(如廢電池、廢藥品等對健康和環境有危害的廢棄物,投放時需注意輕投輕放,廢藥品連帶包裝扔,油漆桶需密閉)、濕垃圾(如食材廢料、剩菜剩飯等易腐生物質廢棄物,投放時要倒去流質湯水,去除外包裝)、干垃圾(除上述三類外的其他廢棄物,如餐巾紙、餐盒等,投放時需瀝干水分)。
圖3小朋友認真記錄
此外,活動還設置了垃圾分類體驗環節,通過分組投放垃圾卡片的形式,讓小朋友們在互動中加深對垃圾分類的理解,現場氛圍熱烈。
圖4討論場景
此次活動通過趣味游戲、實景模擬等形式,讓方碑社區的小朋友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從區分可回收物與其他垃圾的細微差別,到理解不同垃圾的處理流程,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在實踐中逐漸掌握了分類技巧。這不僅有助于推動小朋友們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更能讓他們成為家庭中的“環保小宣傳員”,帶動家長共同參與。長遠來看,這為營造整潔、環保的社區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綠色理念在社區中生根發芽。
圖5活動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