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科技創新與傳統手工藝深度融合,2025年7月,長江師范學院組織“非遺新聲”學生實踐團隊赴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科創賦能鑼鼓文化,青春助力鄉村振興”為目標,通過實地調研、技藝傳承、數字技術應用等形式,在基層實踐中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路徑,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非遺老師給志愿者講課
鑼鼓坊深調研:觸摸千年鑼鼓的文化肌理
7月5日,學生實踐團隊首站抵達龍潭鎮鑼鼓基地教學樓,在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志愿者們參觀了鑼鼓工坊,深入了解客家鑼鼓“以槌為筆、以鼓為紙”的工藝特色。通過與傳承人的交流,團隊梳理出客家鑼鼓在鼓面紋樣、鼓身材質、敲擊技法上的三大核心特征,并記錄下傳統鑼鼓的制作工藝細節。傳承人指出:“傳統鑼鼓紋樣多取材于客家節慶故事,年輕一代對紋樣內涵的理解,既要保留對祖先智慧與文化傳承的敬畏,又要賦予其貼合當代生活的新詮釋。”團隊注意到,傳統鑼鼓以椿木為鼓身,牛皮蒙鼓面,鼓面紋樣多為“龍鳳呈祥”“五谷豐登”等吉祥圖案,敲擊時通過鼓槌力度與落點的變化,能產生十余種不同音色。
課堂傳匠心: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出“小鼓手”
傳承人蹲在學生身旁,用沾著鼓屑的手指輕叩鼓面示范握槌姿勢,鼓槌在鼓面上起落間,清脆的鼓點逐漸勾勒出一段客家節慶的節奏韻律。傳承人教導學生:“拇指和食指要捏住鼓槌三分之一處,敲擊時手腕得穩當,就像用筷子夾豆子,力道要勻。”通過實際操作,學生感受著鼓點間距的控制,如“像踩著田埂播種,一步一叩都有講究”。在教學過程中,傳承人會結合鑼鼓節奏講述背后的客家民俗故事,強調傳統鑼鼓中蘊含的文化寓意,如“三通鼓響”象征開市納福等。她還設置“家庭鼓點卡”“非遺節奏設計作業”等,鼓勵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推動文化傳承從校園向家庭延伸。當學生們用現代音樂軟件記錄傳統鼓點時,傳統節奏與數字聲波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志愿者向老師請教
鼓韻拓新境:傳統鼓點的當代生活轉譯
非遺傳承老師輕叩鼓面,聲音渾厚悠長:“從前鑼鼓手藝傳男不傳女,現在只要娃娃肯學,拿得動鼓槌,我這把老骨頭就樂意教!”為讓鑼鼓非遺扎根鄉土,當地文旅局聯合中小學開設 “客家鑼鼓傳承培訓班”,從龍潭鎮各學校選拔出對鼓樂感興趣的學生,組成 “青苗鼓隊”,由當地非遺傳承人授課。未來,實踐團隊將繼續深化校地合作,通過開發非遺研學課程、舉辦數字鑼鼓設計大賽等形式,推動更多青年學子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彰顯科創擔當,讓千年鑼鼓在數字時代綻放新的華彩。
非遺老師與志愿者合影留念
文字:譚婧雅 圖片: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