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青年學生深入社會、增長才干,6月27日至7月8日,阜陽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師生團隊赴歙縣瞻淇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運用數字技術為非遺魚燈傳承注入青春活力。




團隊深入調研,探尋千年魚燈文脈。在瞻淇村,師生們通過當地團縣委、村負責人及汪文華老書記的引導,了解了古村1300余年歷史,特別是魚燈自南宋起源、蘊含“水肥魚躍、子孫秀美”祈愿的文化內涵。在敦睦堂,老書記講解了魚燈作為“活態史詩”的節慶習俗與生活哲學。隊員們還走訪非遺傳承人鄭冬蛟、汪師傅,詳細記錄魚燈從起源到當代的傳承脈絡,學習其工藝革新及美好寓意,并親身體驗魚燈制作與舞動。
實踐采取“守”與“創”雙線并行。一支分隊攜魚燈赴合肥社區展演,讓跨越百年的魚燈游進現代樓宇,通過“摸摸魚頭,萬事不愁”等互動,突破地域與年齡邊界,激活傳統習俗的生命力。另一分隊扎根工坊,學習砍竹選材、扎架蒙布、裝飾上色等精細工序,深度挖掘魚燈制作匠心密碼,同時為文創設計收集鮮活素材。團隊還深受“忠孝里”所承載的忠孝精神震撼。
結合專業優勢,團隊已產出階段性數字成果:融合傳統與現代審美的主題IP形象初稿、《瞻淇魚燈》紀錄片后期制作接近尾聲、蘊含文化符號的伴手禮包裝設計落地。此次“智繪魚燈歙韻研創”實踐,探索出“非遺調研+數字傳播+文創轉化”的鄉村文化振興新模式。學院將持續深化與瞻淇村的合作,助力魚燈文化在科技賦能下游向更廣闊舞臺,讓千年文脈綻放新時代光芒。
(撰稿:岳申、趙夢豪 圖片:邱逸銘、潘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