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界涌起一股翻拍語文課文的潮流?憑什么受追捧?
發(fā)布時間:2025-05-30
閱讀: 一鍵復制網址
短視頻界涌起一股翻拍語文課文的潮流?憑什么受追捧?
“忙或不忙,抽空刷個短視頻”早已成為潮流。在社會信息量和流通量巨大的今天,我們早已很少有空有心地去讀文學作品。近期,我的短視頻APP總會向我推薦@郝家豁、@來看蘇吧等短視頻博主拍攝的“意難平”的語文課文。看完之后呢,我總是想著再看一遍。為什么如此吸引我呢?
思究其原因,我想有如下幾點原因:
其一就是人們需要這樣有書香氣息的短視頻作品去思考人生。小說作家筆下的人物總是被賦予了作者的靈魂,大大小小的人物滲透了作者的傳達思想;很多用作家自身經歷所編著起來的表達愛意抑或其余復雜情感的故事,文字固然深刻,但是短視頻卻是當下最最流行且易于傳播的形式。如果你現(xiàn)在是初高中階段,你去讀朱自清的《背影》,你會讀到細膩無比的文字,“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但是習題冊上可能問你的是,分析這段描寫,然后你分析了幾個動詞的表意,瞬間你就會覺得這只是個簡簡單單的語文題,而不去探究文學大家深處的情感。抑或是急著趕路,深刻文章學了一篇又一篇,覺得索然無味了。但是,網友總會感慨“為什么把這么好的文章放在自己最讀不懂的時候?”語文的美是可以陶冶情操、啟迪人生的。當你背上行囊去上大學的時候,“從此我的故鄉(xiāng)只有冬夏再無春秋。”總會給你莫大的感慨。或許只有當我們邁入大學或者社會的時候才能明白語文的美,讀懂作者的隱喻表達。
其二就是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用心的演繹及尊重原著。與現(xiàn)在很多的魔改劇不同,短視頻里的語文課文翻拍之所以能夠吸人眼球,離不開對于課文原文的解讀,離不開最普通的人最用心且生活化的演繹。可以是楊絳筆下善良淳樸的老王,可以是史鐵生筆下臨終惦念兒女的母親……文學作品去歌頌底層勞動人民,而演繹者本身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因此,呈現(xiàn)給大眾的是生活化的演技,更能激起受眾的情感共鳴。人物內心獨白由紙上躍然于屏幕前,大眾化模板化的視頻令人審美疲勞,高質量的精選視頻就顯得別具一格了。
短視頻流量為王的時代仍然在延續(xù),但是只有扎根于創(chuàng)作才更有可能脫穎而出。創(chuàng)作者以課本為腳本,將一篇篇沉寂在青春積了灰的課文生靈活現(xiàn)地演繹了出來,在受眾享受文學作品視頻化的熏陶之時,更別忘記去讀讀文學大家隱藏在文字深處的底蘊。
作者:劉婷云 來源:劉婷云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