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將書籍比作營養品和陽光,書籍于我們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暑假期間,我讀過兩本教育名著——《大學生勞動教育概述》和《修優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
從這兩本書中,我感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我想,大部分人應該和之前的我一樣,不喜歡參加勞動、對學校開展的勞動課程十分的不理解甚至不知道勞動教育具體是用來干什么的。然而,讀完這本書,你將會有很大的改變。
《大學生勞動教育概述》中揭示到:真正的教育就是培訓人們如何勞動,而不是脫離勞動,是訓練他們的思考能力,從而讓自己更好地生活,使他們為周圍的人作出貢獻。
現如今教育中存在著“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錯誤思想,導致許多在校學生“一心只讀圣賢書”,忽視勞動教育,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能力較差,缺乏自理能力。毋庸置疑,該類學生在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后自然難以適應,生活難以自理,從而成為社會上常說的“書呆子”。之前網上就有一例相關的案例:一學霸,高中成績非常優異,并在高考中名列前茅,成功考入清華大學。但進入大學沒多久,就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而被學校辭退。他本該有著美好的未來,卻因為缺乏勞動基礎而中斷學業,這是萬分令人遺憾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現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青少年的勞動教育,社會也越來越看重人們的動手能力。勞動無處不在,與你我息息相關。因此,在生活我們也可以多幫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學習一些基本的生活、生存技能,如: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在社會中多參加志愿者活動,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將書本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修優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一書,具體介紹了:智慧——尋求智慧達成優美、觀念——師德與教師的教育觀念、育心——教師修養的新思考、實踐——師德與教師的職業實踐、求索——復雜教育情境中的理性思考等內容。
以前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望而生畏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么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后,我對教師這一職業又有了新的看法,新的理解。我才認識到:師德可攀,我們的理想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而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塑陽光師德,踐理想教育。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教育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是孩子行動的標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師德師風的好壞往往影響和決定了學校的校風和學風的好壞。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根植于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中,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應該是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的。
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同形式體現在職業生活的不同領域。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說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于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老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只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快樂的。
高爾基說過:“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在書中我們可以找尋我們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