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的教學樓里,一場關于新安傷科的講座點燃了我們對傳統醫學知識探索的熱情。本次講座的主講人蕪湖市中醫院兒童骨科的張軍老師,他帶來的這場名為“明清以來新安傷科的傳承與發展”的講座,引領我感受新安傷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醫學價值。
新安傷科的歷史脈絡與學術淵源
講座開始,張軍老師以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生動的講述,將我們帶入了新安傷科那悠久的歷史長河。他首先闡述了新安傷科與新安醫學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指出新安醫學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流派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和學術積淀,新安傷科在其滋養下,生根發芽。新安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氛圍以及豐富的藥材資源,為新安傷科的形成創造優渥的條件。 明清時期,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以及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提升,進一步推動了新安傷科的蓬勃發展。無數新安醫家在傳承新安醫學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傷科診療體系。從診斷方法到治療手段,都蘊含著新安傷科醫家們的智慧與心血,為無數患者解除病痛,在醫學發展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安傷科名家風采與學術思想
從老師的講述中,我們了解到新安傷科的形成與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是無數新安先輩智慧與實踐的結晶。新安傷科發展至今,眾多新安傷科名家紛紛涌現,如汪機、吳謙、江考卿、程國彭等,他提到,汪機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治療理念;吳謙則以其《醫宗金鑒》聞名于世,該書不僅總結了前人的經驗,還提出了許多新的治療方法和思路;江考卿和程國彭則分別在新安傷科的手法和藥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吳謙所著的《醫宗金鑒·正骨新法要旨》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部著作堪稱中醫骨傷科領域的經典之作。書中詳細闡述了正骨的理論和方法,從骨折的類型、診斷要點到各種復位手法、固定方法以及術后康復等內容,都有系統而精準的描述。這些名家們的學術思想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形成了新安傷科獨特而豐富的學術氛圍。
新安傷科的發展現狀與戴氏傷科的傳承挑戰
在講座的最后部分,張軍老師詳細講述了新安傷科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他指出影響的范圍不斷擴大使新安傷科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榮景象,交通條件的改善讓不同流派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和頻繁,國家政策對傳統醫學的傾斜使新安傷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安徽這片土地上,傷科傳承至今的有祁門胡氏、吳山鋪程氏、寧國仙氏和蕪湖戴氏這四家。它們是新安傷科傳承的重要代表,其中張軍老師主要講述了戴氏傷科的傳承與發展,戴氏傷科強調融匯新知、辯證與辨病相結合、筋骨同治等理念,并在正骨時主張審時度勢、彈性復位等手法。同時,他們還善用杉樹皮小夾板進行固定治療,這種夾板不僅輕便耐用,而且價格低廉,然而,由于原料和價格等問題,這種傳統的治療正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與挑戰。
通過這次講座,讓我對新安傷科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從歷史淵源到現代發展,從學術思想到學派傳承,我深深感受到了新安傷科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同時,戴氏傷科的現狀也讓我新安醫學的傳承和發展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們需要在保護傳統醫學文化遺產的同時,積極探索創新發展的路徑,讓新安傷科在新時代的社會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