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進西聯教室時,榫卯結構的木窗欞濾進斑駁日光,黑板槽里積著經年的粉筆灰。這座1955年建成的蘇式建筑,梁柱間仍回蕩著夫子“逝者如斯”的喟嘆。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我曾在孔子像前機械背誦《論語》,直到某天晨讀“君子不器”時豁然開朗——文學不該是求職的工具,而是滋養靈魂的泉眼。
排演校史話劇《初心》時,我負責校對1940年代學生運動的臺詞。為還原“曲阜鄉村教育實驗”場景,團隊在校史館手稿庫泡了整周。泛黃的《教育救國日記》里,學長用潦草字跡記錄:“今日教村民識字,老嫗以染布藍靛相贈。”當這段史料化作舞臺上的宣言,觀眾席閃爍的淚光讓我頓悟:所謂傳承,是讓沉睡的紙頁重獲體溫。
曲園的煙火氣更藏在生活褶皺里。北市場夾餅攤主王叔記得每個學生的口味:“中文系小陳不要香菜,數科院小李多加辣”。附中少年在食堂餐桌上演算習題,油漬浸透的草稿紙與大學生并無二致。導師曾說:“曲園人的學問,既在典籍里,也在煙火中。”恰如萃華園青石板縫鉆出的野菊,柔韌卻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