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與明白人
據《南史》記載,南朝宋廬江潛縣人何尚之升任吏部郎后請假探親,滿朝官員都到碼頭為他送行。到家后,父親何叔度問他,聽說你這次回來,驚動了朝廷,能有多少人?何尚之回答說,大概數百人。父親笑著說,這是送吏部郎的,與你有什么關系?
何叔度不過是說了句大實話,轉述者卻在文后加注說“千古名言”。何叔度曾做過尚書,對官場的事心知肚明,所言透徹見底。他對兒子說:“東晉時期大將軍殷浩回鄉省親,送別的人多得很。及至罷官流放東陽,他的船停靠在征虜亭碼頭好幾天,就連親朋故舊也不再來看他了。”
就此看來,何叔度不僅是過來人、聰明人,而且是明白人。明白人都是聰明人,但聰明人不見得都是明白人。聰明是個合成詞,本義是耳聰目明。明白人就不同了,不僅要耳聰目明,還需明心見性,具備洞明世事的眼界和眼力。三國時的楊修極為聰明,每每能猜中曹操的心事。可悲的是,楊修聰明過了頭,屢犯曹操大忌,四十四歲就被殺了。
要做一個明白人,既不能違心茍合世俗,也不能任性招致禍端,更不能逞強殃及大局。左宗棠棋藝高超,罕逢對手。進軍新疆途中遇一老者擺攤競技,號稱“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頗為不服,于是下馬對弈,接連完勝三局。左宗棠心想,你這“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該撤了。及至左宗棠收復新疆班師回朝,途中卻見“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仍然豎在那里。為讓這位老者徹底服輸,左宗棠再次與其過招。沒想到這次擺開陣勢后卻一敗再敗,絞盡腦汁也贏他不得。左宗棠大惑不解,老者說:“上次將軍要領兵出征,我若挫了您的銳氣,于戰事不利;這次您已凱旋,我也無需謙讓了。”什么叫明白人?這位老者當之無愧。
需要界定的是,明白人不同于自恃聰明的圓滑與狡詐之輩。圓滑的人精于世故,見風使舵,投機取巧;狡猾的人心術不正,趨炎附勢,兩面三刀。這兩種人只能得勢或得計于一時,終有一天要落敗。明白人可以不是滿腹經綸的哲者,也可以不是位高權重的尊者,但卻是洞徹人生的智者。《紅樓夢》中的劉姥姥,是個從貧困土壤中掙扎過來的鄉下老嫗,卻對賈府的內情揣摩得一清二楚。王熙鳳絕頂聰明,到頭來卻不得不托孤于她,盡管我們不能由此得出“卑賤者最聰明”的結論,但從三進榮國府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劉姥姥也算是個明白人。
黃永玉應邀為一家晚報讀者題詞,寫下的卻是這樣一行字:做一個明白人不容易。看得出,黃老這句話是有感而發的。有人將“難得糊涂”書成條幅掛在墻上,卻不一定洞曉這句話的真意。鄭板橋所謂的“糊涂”,是超越聰明的大徹大悟、大明白。否則,怎么能說“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呢?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的就是這個理吧?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聰明人與明白人
- 據《南史》記載,南朝宋廬江潛縣人何尚之升任吏部郎后請假探親,滿朝官員都到碼頭為他送行。
- 12-17
- 欲望越大 理智越小
- 假日與朋友聚會時,朋友講了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令在座的各位受益匪淺。
- 12-17
- 兩把新刀
- 意氣風發的兄弟倆各自買了把新刀,準備闖蕩江湖。他們想知道新刀是否配得上自己的雄心斗志,遂慕名去向一位鑒刀大師請教。
- 12-17
- 獨木橋的走法
- 弗洛姆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一天,幾個學生向他請教:心態對一個人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 12-17
- 釋懷是一劑解藥
- 人生沒有圓滿,正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那樣。
- 12-14
- 彎路和直路
- 某座高山上怪石嶙峋,草木蔥郁,鳥語花香,風景如畫,因而吸引了眾多游客。
- 12-14
- 真味如淡
- 年近不惑以后,我開始嘗試清淡飲食。不再吃辛辣香脆的食物,也不再飲酒或者喝飲料,甚至不再喝茶,渴時只喝白開水。
- 12-14
- 水大漫不過鴨子背
- 人生如水上行舟,有時怎么都繞不開巨浪,有時怎么都遇不上順風。
-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