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當滴水報之
有人曾經問孔子:“以德報怨好不好?”
孔子反問:“以德報怨?拿什么來報德?”
那么,如果有人問孔子:“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好不好?”
孔子大概也會反問:“那受人涌泉之恩怎么辦?難道你有本事,把自己變成太平洋?”
人生,就是不斷地施與受。施恩不望報,受恩永不忘,是中國人最傳統的美德,可是也必須有一個度。
常常見到,有人給過人一點兒微不足道的好處,就天天掛在嘴邊上,“你還記得我請你吃過一次飯嗎?”“你還記得最早是我把他的電話給了你嗎?”他實在記得他滴的那幾滴水,比依云礦泉水還貴。
也有忠厚人,受過恩惠則刻骨銘心:“如果不是他當年給過我半個饃……”所以甘心拿出全部來回報。只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佛祖舍身飼了虎,就再沒骨肉皮給別的動物吃。他只記得悲憫眾生,有時候反而疏忽了家人——若說恩情,沒有什么比他們更大。
施與受,不是不像借貸關系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借多少,還多少。這是民間借貸關系,國家和人情都允許收取利息,可是該給多少,事先沒有白紙黑字,只能各憑良心。總之,這借貸,是有限責任,而不是無限責任。
收到一盒巧克力,回他一個吻;收到一個紅包,下一年,給他的小孩更大的一個;被提攜,被幫助,被拯救,默默地記在心里,如果有一日,他需要,盡力地給他回饋——但是,人家有困難幫,沒困難,硬要制造困難幫,就不必了。
滴水之恩,當滴水報之。
時間:2023-01-08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滴水之恩,當滴水報之
- 人生,就是不斷地施與受。施恩不望報,受恩永不忘,是中國人最傳統的美德,可是也必須有一個度。
- 01-08
- 大象和犀牛
- 非洲草原的動物中,體重之最首屬8噸左右的大象,次之是5噸以上的白犀牛。
- 01-08
- 孔子的嘆息
- 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
- 01-08
- 撿拾與抓撓
- “你不想放開它嗎?”禪師接著問,“沒有別的你喜歡的了嗎?”徒弟承認,桌上那個脹鼓鼓的錢袋,也不惹他討厭。
- 01-08
- 尊嚴
- 《左傳》里講了這么一個故事:齊國有個大大的花花公子叫齊莊公,齊國有個大大的美女叫棠姜。
- 01-08
- 行鳥的騙術
- 當人或其他動物接近它孵化小鳥的巢時,正在巢中的行鳥便會飛到一旁較明顯的地方,假裝受傷的樣子,撲扇著翅膀,在地上一瘸一拐地跑
- 01-08
- 百千粒米
- 是溈山靈佑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弟子石霜楚圓正在篩米,被靈佑看見了,說:“這是施主的東西,不要拋散了。”
- 01-08
- 心靈的回歸
- 在一個人的心靈升華中有三種境界,”大師說,“也就是物質境界、精神境界、智慧境界。
- 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