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是非觀
一個人不能只隨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顧全社會大眾利益為中心。
子貢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
春秋時期,魯國是一個弱國,它呈現出這樣的社會狀況:富貴人少,貧苦人多。有很多窮人為了求得生存被賣到周邊國家做奴隸。按照當時魯國的法律,若有人在國外見到本國奴隸并把他贖回來,魯國政府就發獎金給這個人。子貢用自己的錢在國外贖回一個奴隸,他認為做好事求回報不道德,于是拒絕了政府的獎賞。孔子知道后皺了下眉,溫和地糾正道:“你錯了!”
相反,一個人失足落水,子路勇敢跳下將他救上岸。這個人非常感激,送給子路一頭牛表示謝意,子路毫不客氣地把牛牽回家,孔子見到子路對他大加贊賞。
為什么子貢拒絕獎金的高尚行為會受到孔子的批評,而子路接受贈牛的求報行徑卻能得到嘉許呢?
孔子的人學觀點是這樣認為的:“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也就是說,只要符合道義,該獲取的盡管獲取,人們對此是不會反感和厭惡的。子貢以自我標準倡導的善為小善,它影響面小,時間短促,這樣的行為將阻礙更多的奴隸被解救,這種小善是“非”。而子路的善為大善,很多社會人士看到做善行不但使人內心光明,而且還可以揚名獲利,所以紛紛效仿,魯國人將因此喜歡救人于危難之中,此是大善,大善是“是”,其影響時間長,覆蓋范圍廣,起到改良世風,教化百姓的勸德作用。
孔子的是非觀:一個人不能只隨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顧全社會大眾利益為中心。
時間:2022-10-11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孔子的是非觀
- 一個人不能只隨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顧全社會大眾利益為中心。
- 10-11
- 大雁來報信
- 公元1723年,清朝大將年羹堯奉命率兵平息青海、西藏等地的叛亂。
- 10-11
- 有一種失敗叫瞎忙
- 在一個山谷的禪房里有一位老禪師,他發現自己有一個徒弟非常勤奮,不管是去化緣,還是去廚房洗菜,這個徒弟從早到晚,忙碌不停。
- 10-11
- 迷路時不要著急,迷路的將軍
- 道元禪師是日本曹洞宗的開創者,是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九歲時就能解讀《俱舍論》,當時人們都認為這很神奇。
- 10-11
- 把糧食留給敵人
- 宓子踐是魯國人,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這一年,齊國對魯國大舉進攻。齊國國力強盛、軍隊戰斗力強悍,魯國戍邊部隊節節敗退。
- 10-11
- 蠶馬王子
- 《蠶馬》的故事:有個人被掠走了,只剩下妻女和一匹馬,萬般無奈之下,他的妻子做了一個過于輕率的承諾。
- 10-11
- 被愚弄的人
- 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住著一只年老的猴子。這只老猴總認為自己擁有神奇的法力。
- 10-11
- 張融的瘦馬
- 宋太祖時期,有一位叫張融的文官雖然長相丑陋,行為不羈,但是,他頭腦聰明,說話做事得體而機智,又很有才能,深得宋太祖趙匡胤的喜愛
-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