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外音
說話應該直來直去,不拐彎抹角,讓人一下子明白你的意思。殊不知,在有些特定的場合,說話卻不能明言,點到為止,不捅破那一層紙,雙方都意會而無須明說也是一種技巧。
曹操很喜愛次子曹植的才華,因此想廢了長子曹丕轉立次子曹植為世子。當曹操就這件事征求賈翊的意見時,賈翊卻一聲不吭。曹操就很奇怪地問:“你為什么不說話?”
賈翊說:“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問:“你在想什么事呢?”
賈翊答:“我正在想袁紹、劉表的事。”
曹操聽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賈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廢曹丕的事了。
賈翊對曹操想廢長立幼的想法的態度很明朗,言外之意很明顯: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你不想招致災禍就不要廢長立幼。意思很明顯,卻沒有說出來,可謂是高明之舉。
南朝時,齊高帝曾與當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書法。有一次,高帝突然問王僧虔說:“你和我誰的字更好?”
這問題比較難回答,說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違心之言;說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會使高帝的面子擱不住,弄不好還會將君臣之間的關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地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幾個,而臣子卻不計其數,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領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這事了。
因此,在許多場合,有一些話不好直說,不妨來個旁敲側擊繞道迂回,讓對方聽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失為明智之舉。
時間:2022-09-22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成人之美,留己生路
- 西漢初年,朝廷大肆分封同姓王建立諸侯國,目的是緩沖社會矛盾,變亂時拱衛京師。時間一長,諸侯王漸漸擁兵自重,不服從中央管轄。
- 09-22
- 禮單上的秘密
- 原來,韓弘曾任宣武節度使,掌管一方軍政大權。后來,地方權勢不斷擴張,叛亂滋生,嚴重威脅中央統治。
- 09-22
- 不敢領取的封賞
- 清朝雍正年間,大將軍年羹堯深得皇帝器重,成為當朝最有權勢的“紅人”。書生蔣衡聽說年羹堯惜才愛才,便約了幾個同門去投奔。
- 09-22
- 不友好的美德
- 一次,方丈遇到了一位外地的僧人,兩個人結伴外出云游。一戶人家邀請他們進餐。能夠請來僧人,主人很高興,命令仆人們做最好的飯菜來招
- 09-22
- 空船
- 莊子有一則關于“空”的故事:一個人乘船渡河,有艘空船由上游沖過來,即使脾氣最壞的人也不會生氣,等空船快撞到時,他會用手輕輕將空
- 09-22
- 真正讓人受辱的,只有德行
- 三國時,有個人叫袁渙。有次呂布讓他寫信罵劉備,袁渙不罵。呂布再三強迫他,他還是不罵。呂布急了,拿著兵器威脅袁渙說:“你要是不罵
- 09-22
- 歷代巧諫
- 皇權至高無上的時代,臣下的一切全憑君主的一句話。因此,哪怕稍稍逆一下龍鱗都是非常危險的。
-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