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性智慧感應生存哲學
劉亮程的長篇新作《本巴》如同詩篇,故事就像哲學。小說不寫切近的歷史疼痛,而直寫蠻荒傳說;表面寫民族記憶,其實追索人類久遠幼年。整部小說的核心,即回返原初,叩問存在,記住本真——賦予個體歷史意識,于時間中把握此在。而這本書的探索,也抵達很多作家未曾觸及的領域——歷史與自然如何同構。
1
小說里英雄史詩《江格爾》的說唱者,也表述了作家的史詩觀:“我們祖先曾做過多少堪稱偉大的事,都沒有進入史詩。東歸也一樣,那場讓十幾萬人和數百萬牲畜死亡的漫長遷徙,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我們說起它時還會傷心,會恐懼,會因為那些親人的流血犧牲感到疼痛。史詩是沒有疼痛的。”這是浪漫主義抒情,它以痛苦為代價,贖回了動人心魄的歷史詩性。部族丟掉了生命和家當,能留下的只剩史詩。
劉亮程將史詩藝術化入小說故事,實現了敘事的繁復升級。這表現在利用敘事時間的不對等落差,不同標準的時間兌換,造成了文本內的時間集成,與雜糅裝置。正如相對論的一種理論感受,時間變形是故事魔力的前提。我們發現類似海德格爾式的“四域”感受,天地人神的共在與持存。這是故事最具沖擊的藝術效果,民族史詩天然帶有溝通歷史、此在的功能氣質。匯通人神,將未來變為一種歷史,是時空往復的內在性歸化。作家把握的是史詩的感官氣魄,原始型的浪漫思維,轉化為現代性敘事藝術。
混沌不清的意象世界,傳說的飄忽,時間的開放,口頭流傳的隨意,反而成就藝術極端自由。那就是無限、未知與混沌。換言之,敘事時間完全靠意象、類比和標記描述。劉亮程發揮口頭文學對書面文學的宰治,依舊用模糊性、類比性思維寫小說,放棄確定性。同時,小說的往來闊大,更源于作家構建出恢宏的“比例尺”,搭建出符號的帝國:全是一眼萬年,一念生死,一瞬枯榮的超量感官,這就是大象無形。歷史中的萬物芻狗,全成為被擺弄的玩具。小說人物則依賴游戲,符號化生存,他們全成為歷史生活的表象與縮擬。
小說的想象力如此蠻荒,具有不可理喻的創造力。可能是少數民族奔放宏大,親近自然的詩性積淀,給了作家諸多啟發。劉亮程完美保有這種原始生態,而故事類型又突破民族的界限。江格爾夢里征戰莽古斯(如魏征夢斬),蒙根汗為救江格爾,讓兒子洪古爾頂替(如趙氏孤兒)。不愿出生的哈日王,以母親肚臍為眼為口(如刑天之力)。從原型分析角度看,這些暗合也揭示人類的命運,有跨民族的共通感與化約性。
2
作家強化了兩種世界的劃分:童年的與成年的,未生的與已生的,清醒的與沉睡的。本質上,這是對存在本身的抗拒懷疑。不生不死,永恒輪回,是故事追求的境地。所以,才有極類似與相對位的人物序列:本巴國有不愿長大的吃奶英雄洪古爾,不愿出生的弟弟赫蘭,拉瑪汗國就有不愿出生的哈日王。“但是洪古爾知道,只有那個在母親懷抱的哈日王,清楚洪古爾和赫蘭此刻在哪里,在做什么。他的目光比謀士策吉看得更遠。他不一樣的兩只眼睛,一只看見清醒,一只看見睡夢。”
可見,只有哈日王用綜合、復視與交互的方法,感應世界。這是歷史理性的目光。本巴國的最大危機是只愿長醉不復醒,班布來宮的酒宴沒完沒了,沒有能打仗的人。這種關系意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對立統一,前者是理性照見,后者是夢與醉的迷狂。我們發現,哈日王的太陽屬性,本巴國靠做夢殺敵的本事,皆是暗合。換言之,世界的二元劃分,無論是童年成年,清醒沉睡,游戲現實,都有待于轉接匯通。
它如何實現?只有依賴想象式感應,以詩性構建生存哲學。所以,小說里生命體驗,靈肉感知,都用近乎詩句的語言吟唱出來,劉亮程更像游吟詩人。“人無路可走時,影子也是路。”影子是通往夢的道路,做夢是穿梭時空的法寶。小說文本就是做夢者和說夢者的無休止游戲,“這僅僅是一個游戲,我們把《江格爾》史詩中好玩的游戲都搬出來,讓游客參與其中,一起玩。”
你會發現類于敘事圈套的重現,那就是從史詩逃逸,沖入現實的沖動。人物如何既是主體,又是客體?這對認識論模式造成沖擊:“赫蘭隱隱聽出是在講他的事。他在哈日王的夢中看見自己轉世在東歸部族中,做了小江格爾齊。以后的事他便不知道了。他一直擔心在那個雪夜說唱史詩的自己,是否走出寒冬活了下來。那位小江格爾齊叫赫蘭吧。赫蘭說。”赫蘭轉世為齊,指認自己的故事,大有柏拉圖“回想說”意味。
這里的許多人,都起了《江格爾》史詩中的英雄名字。就像理念世界和它照見的影子世界,現實人物成為史詩人物的投影。但小說的設計卻凸顯出對話精神——一邊來自祖先的遙遠目光,亙古照拂,一邊是子孫的榮耀承續,追慕英雄。“影子會把我們和史詩世界連接在一起。我們相信在影子和黑夜伸去的遠方,史詩里的人都真實存在著。”藝術信仰,有時比神學管用。
3
顧頡剛等疑古學派歷史學家,向來專注神話傳說與信史關系的考辨問題。作為小說家,恰好可以利用這種曖昧,寫出具有歷史美學的文學作品。《本巴》實現了歷史的寓言化,劉亮程超越了重述神話,故事新編的框架意圖。正如知名歷史作家房龍的《寬容》,用象征的世界重溯人類歷史長河。劉亮程意欲表述史詩所包孕的人類困惑——痛苦,殘忍與誘惑。這些都指向生存寓言,是關于歷史命運的詩性反思。
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種游戲精神闡釋這種歷史生成。游戲可以是命運的終結,也可以是另一歷史的開端。生死幻滅此消彼長,全是游戲之輪推動。這在小說層面,也是敘事的板塊輪動。我們發現,作家用一種離散、綿延、斷裂的空間性,取代了同一的,具有確定起源的線性歷史。它的本質是什么?是永恒的不斷生成。我更愿用尼采的精神之輪,看待小說的游戲之輪。從駱駝到獅子最終變嬰兒,說明從精神之負重,到精神之“我要”,最后抵達了“我是”。小說用三種游戲,說明歷史的邏輯,是具象對抽象的概括。
從搬家家到捉迷藏,再到做夢夢,其實就是回歸孩童,復歸本源,尋找存在者之存在的嘗試。劉亮程深沉“表象了歷史”,又使人物去追尋潛藏的歷史意志。搬家家就是歷史循環論,揭示出治理系統內部不斷的內耗,只有閉環的位移,卻毫無上升與演進。捉迷藏,則是歷史的遮蔽。你找的是哪種歷史,是浮出地表的,還是有意深埋的?透明與匿名,是歷史的另一屬性。
游戲與勞動實踐,曾是解釋人類創造活動的兩大觀點。《本巴》暗示游戲有回歸童心,遺忘蕪雜,歡愉狂歡的一面,更警覺到它的危險,誘惑與麻痹。游戲本就是戲仿,是生活之圖示,象征的儀式。人的本質力量需要這種耗費。生活在別處,是人類最大的幻覺。劉亮程不乏對現代性的嘲諷與反思。與祖先相比,我們可憐,玩了他們剩下的,而且還是拙劣模仿。游牧生活變異成如今的旅游生活。“我們剛剛定居下來,過上不再四處游牧的安定日子,別處的人卻一群一群地旅游到這里,來尋找我們不久前放棄的游牧生活。”
劉亮程將敘事意圖變得非常繁復,在這種宏大史詩氣質下,是神話思維,是口頭傳說的肆無忌憚,是寓言的勸諭與生存哲學。《本巴》的深度建立在玄虛至極的時空體驗里,故事中一切空間都是時間化的,以年數來表述距離,位置和空間。小說的時空體藝術,被發揮到極致。然而,作家的終極追求,卻是活在時間之外。超出三界,不在五行,大約是浪漫主義傳統的極限,藝術為一個可能的世界立法,而這種可能性建立于讀者的信仰之上。
在當下文壇,不少作家在寫“疑似現實主義”,陷入自我悖謬的境地——看似現實,反而失實,因為既虛了美,又隱了惡,那是“戴上頭套的現實主義”。《本巴》承續了不斷式微的浪漫主義傳統,它同時用詩去思,以小說追問形而上的本有,是當代文壇里稀缺的氣質。劉亮程像一位“大地作家”,能把故事放在大地上,成為自然物。換言之,他于自然的視角,去求歷史意志、求人類生存的真經,乃是大智慧。
時間:2022-05-25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云邊有個小賣部》讀后感悟
- 《云邊有個小賣部》是我每每閑下來都會復閱讀的一本書,更是我在高中時期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本書。書中對人公劉十三和程霜之間的故事
- 08-19
- 踐行習思想 續寫新篇章
- 暑假來臨之際,湖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新時代習思想 共富裕建美好”理論宣講實踐團前往各個社區進行“共同富裕”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 08-06
- 沖突的反構與奇妙的混合
- “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講述故鄉的故事,一個更真實的被風刮過的故鄉”,萬瑪才旦短篇小說集《烏金的牙齒》扉頁上的這句話,可以視作一位
- 06-01
- 以紅色文藝作品引領社會審美新風尚
-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為時
- 06-01
- 小說的篇幅與可能性
- 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的使命之一就是祛魅,將無數零散的個人經驗驅散,代之以巨型的事件,而這些事件一旦被客觀化和中立化
- 06-01
- 遇見更好的自己
- 2008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繼爆雷,金融海嘯席卷而來。當時,我正在休斯敦,在那個悶熱的夏天,我每天晚上都睡不
- 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