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晏殊——誠信時代的回響
生活里,我們時常會面臨各種兩難的道德抉擇,是選擇堅守內心的正直,還是為了眼前利益妥協?馬克·吐溫曾說:“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這恰恰揭示了誠信背后需要的勇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誠信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扎根于我們的文化土壤,成為衡量人品行的重要標準。古往今來,無數先人為我們詮釋了誠信的真諦。
北宋時,有個小男孩叫晏殊,自幼聰慧過人,不管詩詞經史,一經點撥便能舉一反三,鄰里皆贊,“神童”之名遠揚。
十四歲那年,晏殊的名聲傳到地方官耳中,地方官趕忙將他作為“神童”舉薦給朝廷。求賢若渴的宋真宗趙恒聽聞,決定親自出題考他。
科考當日,陽光灑進考場,晏殊緊張又期待地接過試卷。展開一看,竟發現題目是自己前些日子剛研習過的。剎那間,他心中天人交戰,一個聲音催促:“趕緊照寫,好成績唾手可得!”另一個聲音卻反駁:“不可,這對其他考生不公平,絕非誠信之舉。”短暫猶豫后,晏殊眼神堅定,恭敬奏道:“陛下,這題目臣此前練習過,以此作答有失公平,懇請重新出題。”宋真宗眼中滿是贊賞,不僅重新命題,更將晏殊的誠實記在心底。
時光流轉,晏殊長大踏入官場。彼時天下太平,京城官員閑暇時,常結伴去郊外踏青,或在城內酒樓茶館設宴歡聚。可晏殊家境貧寒,無力參與,只能與兄弟們在家伴著燈火苦讀。一日,朝廷計劃選拔東宮官輔佐太子讀書,眾多大臣認為晏殊才德兼備,紛紛舉薦。宋真宗也覺得他是合適人選。面對殊榮,晏殊坦誠道:“陛下,臣并非不喜游玩宴飲,只是家境窘迫,囊中羞澀。若經濟寬裕,臣定會參與。”宋真宗不但未惱,反而愈發信任他,最終任命其為東宮官。
任職期間,晏殊將誠信奉為準則,盡心盡力輔佐太子。他的誠信之名迅速傳遍朝堂,眾人皆敬重有加。他的詞作亦飽含真摯情感,字里行間盡顯磊落、赤誠的處世哲學。
晏殊一生,因堅守誠信,收獲皇帝賞識重用,更贏得世人尊重信任。身處現代,我們雖不會面臨皇帝親考與官場抉擇,但誠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絲毫不減。每一次信守承諾,每一回坦誠相待,都是在為人生積累寶貴的財富。
回首晏殊的一生,在風云變幻的官場與文學世界里,誠信宛如穩固基石,助他屹立不倒。千年前,他以純粹品格照亮時代;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故事仍提醒我們,誠信既是古老道德準則,也是跨越時空的處世智慧。它無聲卻蘊含強大力量,默默塑造著我們的人生,成為靈魂深處最堅實的依靠。在人生征途上,讓我們以晏殊為榜樣,堅守誠信,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作者:王子龍、吳量、張楚儀、宋寧馨、解帝辰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女性的成長
- 在 19 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璀璨星空中,三位女性形象如不同光譜的星辰,各自閃耀著獨特的精神光芒:哈代筆下的苔絲,像沾著晨露的
- 06-24
- 甲蟲與狂人:現代文學中的異化鏡像
- 卡夫卡的《變形記》與魯迅的《狂人日記》以驚人的相似性,展現了二十世紀文學對"異化"主題的深刻探索。這兩部誕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
- 06-22